日知录--好的编译器与好的读者

#+LAYOUT : post

每个写过 C 语言的人,恐怕都至少有过一次漏写分号导致编译不通过的经历──特别是 C 和 python 混着来的人。

有些人被编译器 f*ck 多了,就会产生思考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298345/answer/14670020

实际上,不少人(包括我)认为,c-style的分号本来就是多余的。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明确的EOS只是给编译器的提示而已。

如果漏了分号,编译器会报错。

既然它都报错了,显然它知道这里应该有EOS 。

既然它知道,那么干嘛还要我写?

当年,C的爹们是遵循着 worse is better ,非常强调实现简单──一个明确的分号来标志语句结束,对于编译器来说绝对是简单的。

本来可以没有的分号,作为冗余信息,让解读变的简单了起来。

但是打起来太累,于是人生苦短,我用python。


compiling 是让编译器懂你在说什么, reading 是让读者懂你在说什么。二者有很多相似点。

所以很多人会觉得,10万+微信平台文总是,标题党+几个案例+两句鸡汤,翻来覆去那几句,有什么意思?──但是它好懂。

如果想要省掉冗余信息,就要编译器(或者读者)根据上下文去理解,引申与填充。


做个主动的读者,你眼前的世界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金刚经》。

把《金刚经》当成《论语》一样的名言集锦来读是很惬意的。比如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应做如是观。

──多典型的佛教,“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大彻大悟感。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佛教版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像不像《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但如果不满足于单句,试图贯通全文,那就有困惑在──

你看,我们前面引的几句其实都是在讲一件事──“不住于相”。也就是在《金刚经》中反 复出现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这是符合佛教精神的──佛传四法印也说“诸法无我”。

但它带来的问题是,既然无我,那么是什么东西在“轮回”?


最集中出现这个矛盾的,是下面这句经文──

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金刚经》中,如来讲“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 “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

──如果无我,如来又怎么判定那些经历是“我”?


于是就有了下面这两句经文。

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

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语言歧义性与不精确,是表达佛教等复杂思想的最大障碍。因为语言基于常识,而佛学的假设本就反常识, ──比如说“无我”。 ──没你,谁在和我说话。 ──这个我不是你说的那个我……唉呀,讲不清楚。

佛陀给了我们一种解决的方法:

“般若”不可说,就给你一套测试题──

  • 当你证到般若智慧,你就能理解这些看起来自相矛盾的语言。
  • 接下来,就是你自己要怎么去填充,弥合,贯通?

还记得哥德尔不完备定理么?

自指 带来的矛盾揭示了体系的不完备。

──挺好的,在那样的世界总有空白等着我们去填充:)

PS: 上文提到的金刚经的矛盾我解不开。。。谁证道了请来点拨我一下

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LAYOUT : post

辩协微信平台约的稿 

突然发现距离上次代表清华大学辩论队向大家问好,已有两年半了。三过门前老病死,一弹指兮去来今。老成凋谢,故人飘零,不知天涯旧友,别来如何?

追忆就像“怀旧”这个词所表示的那样,往事给人带来的往往是一种隔帘望月式的憧憬与向往,时间把许多人们不愿意回忆的东西过滤出去,于是在史书与文学,留下来的总是想像中值得留恋的事情,特别是当追忆者对现实不那么满意的时候,对古代的追忆就成了他们针砭现实的一面镜子。而揽镜自照,六载寒暑,又有多少是可与人言的呢。

============================================================

你问我,旧日风光是什么样子?

在我眼中,最美好的岁月,是一个“妖论”横行的年代。
在那时我们用逻辑检证着常识中的傲慢,试图用新颖的视角展开辩题中不那么显然的内容。
如果你有兴趣追溯每个念头的来源,你会发现许多约定俗成的观念,既没有清晰的来由,也不曾被清晰地整理过。

道教的祖师是老子,但你看一眼道德经,就会发现“何况玄元圣祖五千言,不言药,不言仙,不言白日升青天。”
佛讲因果,是有果必有因,是客观规律;人讲因果,是行善得善报,是道德交易。
更不要谈儒家了,“一部经学史就是一部误读史”。那些所谓儒家思想、孔子真义,其实和孔子本人并没有太大关系…真正发生巨大影响的却是何休版孔子、杜预版孔子、郑玄版孔子、孔颖达版孔子、朱熹版孔子、王阳明版孔子。

很多你习以为常的东西,很可能并不那么的自古以来。往往有些逻辑短路的地方,是每个人心灵的根须,坚定地拒绝着任何一把喜欢刨根究底的铲子。

辩论之前,我们活了很久;
辩论之后,我们仍将活很久;
辩论只是人生的一次机会,让我们组织与自己有关的一些信息

魏晋被评价为“文学的自觉时代”,后人如是说:一个事物的发展由自发到自觉,由模糊混沌、朦胧无知到认识自己、反省自己,是一个质的飞跃,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凡意义。

以我们的天赋,能力不高,水平有限,但我们会让对手记住的是,无知和弱小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接下来写三个朋友,七八九三个久远年级。春秋,王者之事,老人不谈后世政治。

冯玉祥写了本书,叫《我所认识的蒋介石》。后人评价,从这本书认识不了蒋介石,倒是能认识冯玉祥。一笑


焦鹏飞同学,八字班,截止到发稿日时校队第一高富帅,目测近期在高这一点上还没有出现挑战者的可能。
辩风文静沉稳,很典型的儒辩,场上四两拨千斤的表现经常让人感慨——生子当如焦鹏飞。

这是我最早的队友,也是我辩论的启蒙老师,大一的系新生赛和清锋明辩,基本上就是我们一群人啥都不懂,唯一有经验老焦给我们讲什么叫立论,怎么打攻辩,带着一群菜鸟飞进决赛才被打掉的历程。
后来进了校队,然后他就毕业了,我当时的心情是——可喜可贺!!!
再也特么没有人能拦着劳资退休了——请参考张居正死了以后万历的心情。
但半退休状态的时候我还做了一件事,拉着几个九字班的,一群老流氓打了一次清锋明辩——当年一个名不见经传小院系梦想起飞的地方。

你以为我要讲一个高富帅和屌丝的友谊?不不不。我要讲的是一种病。
人生于世,便有欲望——

  • 欲望得不到满足,便是痛苦;
  • 欲望全得到满足,便会无聊。

人,在痛苦与无聊间如钟摆般切换,这便是叔本华的“钟摆理论”。
而对于很多辩手而言,胜负之间,这个钟摆一直在摆动。于是他们问自己,辩论有意义么?

我们有跳出循环的可能吗?
王国维写过一首《浣溪沙》,下阙如是,“隔座听歌人似玉,六街归骑月如霜。客中行乐只寻常。”
前两景美,后一句客中行乐,终归不是家园。
不过,正是这样一颗飘泊作客之心,看到这个世界美丽的瞬间。
这一刻,你与世界没有利益的关系,索求的欲望,所以你从叔本华的钟摆中短暂跳脱出来。
如何哀乐不入于胸次?你在路上。

辩论要有胜负之外的追求,不是辩论的需要,是辩手的需要。
有没有一群人,一种信念,或者一段约定,时刻提醒着,你是如何起程的。“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人如此,事也如此。所以孟子说——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


任队是我跟老焦进校队时候的队长,七字班。杨过怎样情圣,谁也没见过,我想他应该像任仕廷一样讨姑娘喜欢才名不虚传。

辩风很亲民,辩词妇孺能解,真正做到了“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化境。
他是会根据听众调整表达方式的人,这点极重要而能做到的人极少,我们时常忘了——
摇摆在正反之间思索的辩手也许注定形影相吊,但站上天平用表达影响世界的辩手不能孤芳自赏。

校队组织归属,辩协的架构,还有最初与帝都各校的关系,都是由他奠基的。此外,当年宽松的气氛,把校队从个人崇拜严重的家天下,变得平等宽松,任队居功至伟(你看我们见他都能喊傻逼2333)。

其余的,就在下面这一副对联一张图里了

七十二轮月圆,公提孤臣偏师,效虬髯创业,至今礼乐尤君制;
十有六州幽云,人笑闭关锁国,始剖符建节,自是功业赖此基


九字班是黄金一代,我一直这么说。所以按理来说选个代表应该是很困难的。
但这个选择一点儿都不艰难,因为这里面有一个“风华绝代”的辩手——要知道这句是实指,这位辩手一毕业,她的风格真就绝了…

没有见过王亦舒的人是很遗憾的。你没有机会跟着她的立论一起,陪桓大司马一起凄怆潇洒,从那株情何以堪的柳树上折下嫩枝,送给彭城飞来的燕子,听它们呢喃着一个白杨做柱、红粉成灰的故事;把故事卖给多才的纪昀,由他在阅微草堂里敷衍出两三则不可告人却偏偏告人的鬼话; 然后跟着德富芦花去辨识北海道繁杂的植物种类,继而不待休整,便又在埃兹拉·庞德的地铁站里任所有人候车人吐出的白蒙蒙的呵气把自己的脸孔意象化成湿漉漉的、紧贴着黝黑的枝条的花瓣…

是的,我说的就是文字驾驭能力。
诶,你在笑是么?是不是笑我还活在九十年代那个朗诵式辩论的时代。
那你记得陈铭2010年全辩决赛的结辩么,有色眼镜、历史天空——你以为那些是什么?
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扩展文字的容量。用典、意象、音韵、节奏,这是文字张力所在。
来个直观的例子,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美吧,换成“保定的舞女”你感受一下。

这同样不是辩论的必须,而是辩手的必须,尤其对于那些天才而敏感的人:
一个人在悲哀的境遇中自然很容易陷入悲哀的情绪,而在欢乐的顶点有时候竟也会生出一种 刻骨的悲凉,这种悲凉比之前者往往深刻许多,因为它摆脱了切身的利害,而指向了人生的 终极——
最美好的事物反而变成了最令人悲伤的,因为我们会晓得,今天有多好,明天就有多痛。于 是我们甚至会生出这样的质疑:命运之所以在今天眷顾我们,就是为了在明天抛弃我们,它 之所以给了我们那么多美好的事物,就是为了看我们如何失去它们。
绝不止辩论。佛说无常皆苦,人生天地逆旅之间:今日相亲,明日相仇;今日把盏言欢,明 日形同陌路。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

是的,若抛开这些人名、地名、掌故、意象——所有这些诚然是文学的粉饰,剩下的支离破碎,才是这岁月流光里真实生活的样子。我们就是破碎生活中的一个个原子。
意象是什么,是文字的古老仪式,我们通过同样的行为,表达、确认和巩固一个群体的共有价值观和信仰,驱逐孤独,强化连接,建立归属感。
我们创立了它,用它来驱赶孤独,增强勇气。
正如我们用泥土塑成偶像,又用它来寄托宗教情感一样。
我们赋予它价值,又从它身上取得价值。

咸阳原上英雄骨,半向君家养马来。 ——李商隐《浑河中》


其实这一段往事,三段怀人,换个角度看,按照2134的顺序排下来,就是我所理解辩论的四个主题了。

  1. 视角——你是谁
  2. 逻辑——你为什么觉得可信
  3. 战场——听众为什么该相信你
  4. 语言——你要怎样表达

把立论看成一个人的话,这就是他的神、骨、肉、衣。(好吧,我承认我对于成体系有着近乎偏执的个人恶趣味)

============================================================

最后,解释一下题目吧。
“情之所钟,正在我辈”的背景是这样的。
王衍的孩子死了,山简来吊唁。
王衍悲不自胜,山简劝他:世间俗情,生死化灭,自然之理,何必动心至此。(大概如此)
王衍回答的全句是这样:“圣人忘情,最下不及于情,然则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你要看得开一点,才能在辩论中厘清攻防得失,有风度,有理性;
你要看不开一点,才能入戏,才能有感召力,更重要的,你才能坚信一些东西,推动一些东西。
冷眼看穿,热肠挂住。

道统的力量,不来源于权力,来源于信仰,固执与不惜死。
红尘滚滚,只有不看破,才会有入世的热情。
孟子说:“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人能宏道,非道宏人。

睡不着滴时候,是发神经滴时候

#+LAYOUT : post

【睡不着滴时候,是发神经滴时候】二流的积累,三流的论点,四流的语言,不入流的操作,以及同样不入流的人际关系——回想我所谓的辩论经历。在其中穿插着被各种旧日相识花式打脸,我宁愿去听萍水相逢的寒暄,温暖的一bi(当然这些话听完就得了,当不得真,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我果然不适合与人群待在一起。不过我同样讨厌与自己待在一起

曾经,谈就业不可耻,做饭很可耻

两千多年前——

孔老夫子问子路等人:你们将来想找什么工作呀?[1]

孟子跟齐宣王说:君子怎么能靠近厨房呢?多血腥,多残忍。[2]


两千多年后——

“看,爷刚做的新菜!”

“什么?!就业?功利,浅薄,低俗!”

孔老夫子不仅关心弟子就业,讲学中还现身说法:“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3]

顺便提醒一下各位,老夫子周游列国的目的,是求职。


这就是儒家的教育方式,还有什么能比一个人安身之本更反映一个人志向、喜好和境界?

这还是孟子直接教我们的:做箭的唯恐不能够伤害人,造销甲的人却唯恐箭伤害了人,选择谋生职业不可不谨慎啊。(“故术不可不慎也”[4])

所以当我听到把“就业”与“理想主义”相对立的言论时,我突然觉得这种思路很可怕…

“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所以你怎么能问我“下一步应该往哪里走”?!

我说了十楼的建法,你居然问建一楼怎么做?!?!


顺便说一句,科研型大学的教职就这么多,就业不加引导,极大多数人的科研生命也就五年(哦,倒霉些的八年),我实在想不出来,这样难道更对得起名校责任或是师长心血什么的么?

为了区分理想与功利,割裂了目标与途径…这算不算是泼脏水把孩子泼出去了。

不过,可以理解──

正如“君子远庖厨”的人,应该也确实没为吃饭发过愁。

评论

郭恬妮Tinny2014-11-15 14:58
最近的一些讨论总是让我想到“何不食肉糜”?

何雪冰2014-11-15 15:19
赞这篇!逻辑很清晰!

赵骥2014-11-15 15:21
回复何雪冰:稀客^_^谢谢雪冰姐

樊亚男2014-11-15 15:30
骥爷终于发飙了

<邰扬|2014-11-15 15:36
又见骥爷的犀利文风!

赵骥2014-11-15 15:37
回复<邰扬|: 我还觉得我这次又短又克制呢调皮

葛昊2014-11-15 17:54
赞骥爷

张君2014-11-15 19:30
骥爷是厉害!

李昌镐2014-11-15 22:07
高晓松梁植都是名门之后,在他们两个高富帅在讨论人生的时候,我觉得作为一个真·屌丝,还是老老实实搬砖吧。

李志立2014-11-15 22:44
淘气骥爷莫生气,来吃火锅

赵骥2014-11-15 22:48
回复李志立:火锅流口水

陈羽2014-11-16 00:21
为啥我想起了亚里士多德的一个观点(出处忘了,轻拍),大意是吃饱喝足了才研究哲学…

成博2014-11-16 20:53
好文章,曾经,到国企工作很正常,去外企和私企很无耻。

牛学森Andrew2014-11-17 19:45
回复陈羽:好像是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吧,生理需求是第一位的,真理

赵骥2014-11-17 20:52
回复牛学森Andrew: 我一直没回羽神是因为我几乎没读过亚里士多德…

牛学森Andrew2014-11-18 16:35
回复赵骥:骥爷,本文第一章节我没看懂

赵骥2014-11-18 17:03
回复牛学森Andrew:做菜那个没有实指,只是一个对比,众多留学党都很喜欢秀厨艺么

牛学森Andrew2014-11-18 17:04
我感觉孟子的文风都很奇怪。
1.君子远庖厨,当我以为孟子要展开对狗肉党批判的时候,他突然谈起了仁义,还称赞一番,妈蛋,完全get不到真谛
2.弓箭盾牌那个职业选择我是刚百度的,看了会儿,没看明白。弓箭伤人而盾牌保护人,我以为他要论证人趋利避害的本性时,他来了句选择职业要谨慎,又没get到……
3.我的感觉是,对当下而言,儒家的观点可能有点不适合,把职业这个概念过度引申了。毕竟当时是贵族社会,有点高尚职业的人,大家自然要求他们承担一定的社会职能,和现在是不同的。现在多数人只是把职业单纯的当做立身之本,但是我不认为这种现象就是低级和苟且的。楼上说何不食肉糜的,很对,见过一些这样的人

赵骥2014-11-19 22:48
回复牛学森Andrew: 孟子文风这是个很好玩问题,你等我周五有时间的时候好好回复一下…

附录

为了严谨点,还是标一下出典 [1] 《论语·先进》“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2014-11-16注:有人刚向我提了个疑问,本章中有“吾与点也”一句,似乎和孔夫子一贯鼓励入世有所不同?历代都很注意这句话,笔墨官司打了不知凡几:宋儒有解释这是因为曾皙有“尧舜气象”,杨慎对比提出“三大疑”,等等。其中曲折又够一篇长文章了。在这儿引一下钱穆《论语新解》,作为参考而非定论: 盖三人皆以仕进为心,而道消世乱,所志未必能遂。曾皙乃孔门之狂士,无意用世,孔子骤闻其言,有契于其平日饮水曲肱之乐,重有感于浮海居夷之思,故不觉慨然兴叹也。然孔子固抱行道救世之志者,岂以忘世自乐,真欲与许巢伍哉?然则孔子之叹,所感深矣,诚学者所当细玩。 顺便说一句,这句话的理解,对我这篇文章其实是没有影响的。 [2] 《孟子·梁惠王上》“君子远庖厨” [3] 《论语·述而》“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余所好。” [4] 《孟子·公孙丑上》“君子远庖厨”

重启系列之始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也好,这样所有的不可理喻终会淡出所有人的 记忆~会被记住的,仍是那些裸辩能赢,裸考能过的年代

雨淋白骨血染草,月冷黄昏鬼守尸

#+LAYOUT : post

首发于朋友圈 <> 雨淋白骨血染草,月冷黄昏鬼守尸。1 我用愤怒与自卑撕扯着自己的灵魂,以创 痛作为深夜倦行的能量,千里狂吟鬼为邻。 因为学术一直跟我说,你是傻逼。2 缺乏能量去掩饰不配合的夜晚,这个沉默的异类却找回了自我的画像,终于从深 海打捞出一副破旧的铜镜——在喧闹中沉默孤离的异类,那个听京剧的异类,尖刻 的异类。校队,我是傻逼,滚好不送。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

#+LAYOUT : post

这次题目恢复了正常的晦涩,进来应该是都是老朋友。


上来,先致歉:

昨天的日志,无论内容、还是文笔,都略失水准。

除了“情怀”以外,第一个点和第三个点纯粹是凑数用的。

所以我今天把它下架了,换点儿干货。


要不,对不住还能对我日志保持兴趣的各位。

其实昨天敢发上来,除了赶着清锋明辩决赛日以外。

还想拿半成品做个实验。

一个关于态度的实验。


三、

对本质的好奇,是种兴趣。

吵架的本质是什么?


李松蔚在知乎专栏里举了个好玩的例子,http://zhuanlan.zhihu.com/lswlsw/19757806

政府官员“只有遇上党争,才会有暗流汹涌的讨论和碰撞,这种时候就更像辩论赛了。每个人发言说的都是大道理,好逻辑,可那些道理根本都不用听,某和某同气连枝,谁和谁针锋相对,这才是最根本的东西。”

然后他来了一个思维实验,用动作概括对话。例子很传神,我大部分引在这里

打个比方说,甲拥护韩寒,乙拥护方舟子,两个人吵起来了。这时候我只要把他们的动作提炼出来:「他们在吵架」

「哦,甲和乙还在吵架,围绕刚才的主题,两个人都很愤怒。」

「丙支持了甲的意见,反对了乙的意见。」

「丁想换一个话题。哦,丁还对甲和乙表达了不满。」

「甲不换话题,继续跟乙吵架。现在戊开始攻击甲了。戊在讨好丁。」

这样翻译了一阵,大家不乐意了。「我没有在吵架,」甲说,「我只是在讨论。」

乙也点了点头,难得地和甲站到了一边:「我们只是就事论事地说韩寒方舟子。」

「甲和乙拒绝我的解释。」我对老外说。老外点了点头,示意他看懂了。

「好啦,我们还是来聊聊罗永浩的事情吧。」丁不耐烦地打断我们。

「丁还是想换一个话题。」我继续翻译。

作者说“当我们仔细考虑这段对话——哪怕是虚构的对话——我们不难看出,人类的行为永远是那么意图明显,直截了当,有时候不得已,才借助话语的内容来遮掩缓冲。”

我原以为,争吵,是因为他们不同意我的论点。

现在我怀疑,有些人是先讨厌我的态度,然后再去寻找论点的错误。

其实,鲁迅早就说过,“是先因为被人认为『可恶』,这才终于犯了罪。”


于是,我做了个小小的实验。

昨天日志,起首我放了一张“螳臂挡车”。

半年前的日志,通篇谈的是“一二九”合唱。


一左一右,嘿嘿。


去看两篇日志的全站评论,对比着去看动作,会比内容有意思。

论点、论述、语言,扔掉后,会看到一些不一样的骨架。

一年零十四天前,我在日志里问从系队到校队的人,想不想继续去看看更大世界?

“当然每条道路,越走下去越艰难。”

“比如说,你会发现也许等待你去改变的世界,本就充满了愚昧、谎言与自以为是。”


一年后这个问题可以再往下走一步,假设技艺的精进,让你可以战胜愚昧与谎言。

从辩论到辩论外,准备没准备好更大挑战?

比如你发现,立论周严,逻辑精悍,语言出鞘有光、归鞘有血——这些突然都不重要的时候。

如果你在辩论场下,也遇到了预设立场的人的时候。

没有了计时,没有了评委,没有了观众,怎么办?


总之,地图还很大,要不要再走下去看看?

用纯疑问句结尾,会不会有骗访问的嫌疑?

在某方面具体实用的结论,也是有的。

比如我们可以秉承着类似《教育不了傻X,不如赚傻X些钱》中的态度,去学学《乌合之众》。

简化版,就像 不会哄女生就造不了垃圾站 那篇文章示范的那样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我来晚了。知我罪我,其惟春秋。人民万岁。亲爱的对不起我错了。下次再也不敢了。这些就是态度。先别急着讲道理,第一反应应该是先讲态度。

上篇日志的修改增补版还会上架的,不过,要等六四以后了。

评论

黄杰2014-05-27 00:12删除
。。。虽然一如既往的看不太懂。。。还是一如既往的点进来啦╮(╯▽╰)╭

赵骥2014-05-27 00:25
回复黄杰: 立场比内容重要,辩手要学会对此不莫名其妙~

赵骥2014-05-27 00:26
回复黄杰: 大概可以这么理解

惟有秋魂不可招

#+LAYOUT : post

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 

一、

清华辩手,始于秋、长于冬、成于春、别于夏,一届届寒来暑往,从今可以了无挂碍。

我在盛年之时,也曾有春景晴好,清芬挺秀的大梦。

而今,千里目送,徒伤行客;秋魂无依,时雨飘零。

二、

五年来,我还是有成长的,我学会了情绪管理:

我已经可以接受校队用买来的立论出去打比赛,并且微笑着坐在他们中间。

我已经可以悦纳某院在清锋明辩某场次中让弱队保送强队晋级,并且淡然地保持“教练”关系。


所以,我已经极少写日志了。

骄傲、担当,这两个词,我一年来已绝少提。

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三、

今何在的《西游日记》,是本很好玩的书。

我回到了山下。 猴子已经站在那里。 “我想是时候让一切报偿了。”他说。 我低头不说话。 他看见了我手中的箍问:“那是什么?” “是自由。”我说。 他接过那个箍,对着光打量,看它在阳光下闪耀着。 “这有什么用?” “这能让你换一个角度看世界,不再痛苦。”


吟到恩仇心事涌 江湖侠骨恐无多

——龚自珍

5个人觉得赞!

评论区

耿玉浩: 默默地表示看完 
2014-05-19 08:37

王森: 默默地表示写论文去了 
2014-05-19 09:27

陶威锭: 默默地表示看完 
2014-05-19 10:23

赵骥: @耿玉浩 @王森 @陶威锭 工物系,排排座,一零九,分果果。 
2014-05-19 10:25

陶威锭: 回复赵骥:加上您就是1098四代同堂 
2014-05-19 10:25

王森: 回复赵骥:深刻理解骥爷当年叹息:“工物没有我的队友,对面却也没有我的对手”难过难过难过 
2014-05-19 10:26

赵骥: 回复陶威锭:嗯,我们是“四袋长老”~ 
2014-05-19 10:28

李铮【怨念】: 工作量不饱和 
2014-05-19 10:28

陶威锭: 回复王森:听说一字班连学生会主席都没人参选之后,我觉得辩队没人搭理太正常 
2014-05-19 10:28

陶威锭: 回复李铮【怨念】:铮哥! 
2014-05-19 10:29

王森: 回复陶威锭:真是太惨了,学生会主席都木人要这光环了 
2014-05-19 10:31

焦鹏飞: 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还是要和而不同彼此尊重嘛,“和”和“不同”都很重要,共勉共勉~ 
2014-05-19 12:38

赵骥: 回复焦鹏飞:我尊重啊,我只是不支持。另外,与校队缘分已尽,对于“和”毫无兴趣~ 
2014-05-19 13:00

焦鹏飞: 回复赵骥:不敌对,就是“和”,缘分已尽,不“党”而已 
2014-05-20 10:56

吾将醉兮发狂吟

#+LAYOUT : post

总结今天下午的感受:非常想死。

一、

无论是听完比赛还是回来都在想

我TM怎么还在打辩论,怎么还在看辩论,怎么还没死掉。

二、

“社会主义价值观”论,标志着本人已经从毫无节操走向了毫无廉耻…所以欢迎来辱骂我~

不过话说,我在出这个点的时候,依然是反叛心理作祟~我就想看看,我们打着反政治禁区的口号,是不是设置了一个辩论禁区?

三、

支持我在这儿发日志而不是去死的原因是:


社科同学们对历史与文献“与时俱进”的解读,给我这个工科生教会了很多的东西。

原文什么意思无所谓,只要我们现在公认就好了

他们大概也会觉得:于丹讲的也是儒家思想…


这给了我有脸活下去的理由…

四、

这篇日志与现在他们打的辩论无关…

确切地说,只是我觉得辩论不能这么打…

五、

问:我TM怎么还在打辩论,怎么还在看辩论。

答:

  1. 恐怕说明博士生活比这样的辩论还痛苦~
  2. 因为你是科研渣~

浮生所欠止一死,尘世无由识九还

#+LAYOUT : post

这是两天前的旧文小修改重发,出于好玩儿的心态想看看,如果一篇文章的核心意象被删掉的话,文意会有怎样的变化

老规矩,文章题目是用来限定读者数量的。

先讲三个故事:

鲁迅说“我先前以为人在地上虽没有任意生存的权利,却总有任意死掉的权利的。”我深为然。

不过我错了。因为我忘了,死的位置不合适,会挡别人的路的。你都死了,还不让其他人好好活着,这很不厚道。


我们没有选择是否出生的权利,我们也没恣意死去的权利。

人生常常的遭际,或因天则,或以人伦,自由不曾降临。从生到死,人人如此。

世界就是如此的恶意。

意识到这一点,我今天把之前因为意气之争删了的好友,全加了回来。相比之下,她们可爱多了。


几个月来偏激态度的消除,靠得不是爱,而是更大的恶意。

挺有意思哈?

第二个故事是前两天写了篇日志,第一篇五毛软文。(除了在开篇和结尾藏了些私货,哈哈)

我自己分享的时候就说,这种名字俗还把软文两个字贴在脸上的日志…我自己看见这类日志都不会点进去的。


没想到,居然火了。虽然,很多反对的评论,证明他们果然没有点进去。

我还饶有兴致地看着自己又一次上了树洞。


执不同意见的人中很有些×队友,强调自由意志与自主选择,却要扑灭一切异样的声音。

有点好玩啊?

第三个故事是再前两天,跟校队的同学告了个别。

过程呢,大概可以简化为,此二人对输北大后校队一片升平,颇不认可,一言不合,转身就走。这个说法很无趣,我们换个表述。

郑翔宇和赵骥两名同志,在不了解任何作战细节的情况下,因为负于北大而迁怒于校队队员,这意味着他们已经走上了wbf一样自绝于人民的道路。这就叫老而不死是为贼。


嗯,用毛主席的话说,郑翔宇走了,赵骥走了,这两件事情都是值得高兴的。

居然没有人高兴。这什么场景?老妈说随意去玩吧,儿子不愿意,怎么看也觉得真扭曲…

看不太懂喂?

为什么这三个故事要放在一篇日志里?

(真:因为单独放三篇日志都太短。)

误:丢了的东西才会被重视,强调的东西也许已失去。嗯,所有的故事都想讲一个缺少与重要的一体两面关系。


想要的东西特别多,荣誉信念存在感,可在更大的悲剧面前,你发现这一切都不重要,你真的是在乎这些吗?抑或是,你看,他有。

自由的重要性不曾动摇,如果会在看到一篇软文,会选择用树洞攻击来捍卫立场,是否是对信念本身不够自信的表现呢?


所以应该想一想:

当你想要一件东西,是因为好,还是因为穷;

当你高喊一句口号,是说给别人听,还是说给自己听。

这样,才不会被匮乏绑架自由意志,不会被口号遮蔽自省审视。


当然,正如上一篇文章的“道统”不是写给所有人看的,这篇的“自由”和“自省”都不是给所有人看的,“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不过,按我一般日志的浏览量,那些喷子们是不会看的到这篇日志啦。

最后,你看我把第三部分一直留着,如有校队同学读到这里,不妨想想:

郑翔宇和赵骥的退群,意味着他们重视什么?是说给别人听还是说给自己听呢?

有些人希望他们回来,意味着这些人想要什么?是因为好,还是因为穷呢?

仪式与教育

#+LAYOUT : post

整理格式自己发一遍…原因是,分享下的评论都在关注称呼,没有人要关注下文章吗… 

又到一年129 ,又到一年合唱时。

不知道有没有人和我一样的好奇。拜年、扫墓、唱红歌,所有这些仪式其实都没有实质作用, 那人们为什么还需要仪式?

在高中,人们都渴望大学的自由。

在大学,每年的校内上都会有“原班人马回高三”的状态。

很多人在怀念:同学的深情,奋斗的激昂,单纯的心境。


高三的天空,太狭小,人们飞翔的方向都如此的一致。

到了大学才发现,这世界太自由,自由到你往往找不到人跟你一起走。

是的,你知道我指的是什么,在现代社会带来的自由中,人们太容易孤独。

这个时候,人们会求助于仪式。

比如,在演唱会中,台下数万观众随着台上歌手同唱一首歌,听到自己的声音融进万人声浪中,会让他们感到归属。

再比如,中原大战后,张学良将军加入国民党阵营的表示,就是飞到南京,亲谒中山陵,以示继承总理遗教。

《礼记•曲礼》说“是故圣人作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而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做到礼,你就是君子,别人也会认为你是君子。而儒家的礼中,很大一部分就是仪式的规范,通过仪式,人完成了自我定位与群体认同。


这就是仪式最基础的作用,我们通过同样的行为,表达、确认和巩固一个群体的共有价值观和信仰,驱逐孤独,强化连接,建立归属感。

知乎上有个答案说的很好:人类如果没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和信仰,就不会有仪式。而没有仪式,人类所建立起来的共有价值观念和信仰就无法集体性传承,结果必然是背离与异化,最终消亡。

讲完了仪式的意义,回到事件本身,在这个时代,我们能从 129 中继承怎样的价值呢?


这个时代,我们这些人,都有一种质疑一切的禀赋。

我们会听到什么:社会不安全,媒体不真实,信仰根植于谎言,历史依赖于权力。

你要敢于质疑,才能不被欺骗。这个真理,我们已经被教师、媒体和骗子教过很多次了。


但这个真理还有另一面:

在这个时代你要入戏,才会有进取的动力,你要坚信一些东西,才能推动一些东西。

在这个人人都变的精明的时代,缺少的精神,叫做痴…

痴人,不是傻,却也不精明的人,才会为了与自己无关的人,在江湖奔走呼吁,在庙堂据理力争。

但不精明的人,在这个社会生活是很难的,因为他们人数太少,距离太远,所以很容易空虚寂寞冷。他们需要归属感。

韩愈老夫子给这种归属感起了一个名字,叫做“道统”。自孔孟以来,千载读书人,信仰的共同体。

这种共同体,出现在我们今天的话题中:

对,在道统的角度看,“一二九”不仅仅是作为学生的个体与军警代表的政府的冲突,而且是一种“道统”与“法统”之间的对抗。


道统,不仅是一些记忆,而且是一种力量。一种强大到与世俗权力的“法统”相抗衡的力量。

这种力量,不来源于权力,来源于信仰,固执与不惜死。

它不仅出现在近代。

它出现在明代读书人不怕死的怪象中。

它出现在整个中国历史,君权与相权的斗争中,


想要改变这个社会,需要有一种在质疑中保持坚信的勇气,无理由,从一而终的坚信。当我们迟疑软弱的时候,需要有种仪式,把当年华北街头的英雄气与我们连接在一起。

意气不死,吾道不孤。

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社会性习得,指的是那些不需专门教导,只要生活在社会中就潜移默化习得知识的过程。比如,犯罪是错的。

无论自愿、被迫还是下意识,我们每个人都在这个社会已形成的种种仪式中,建立连接,定位自我,传承记忆。影响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意识不到他们。


仪式,我们创立了它,用它来驱赶孤独,增强勇气。

正如我们用泥土塑成偶像,又用它来寄托宗教情感一样。

我们赋予它价值,又从它身上取得价值。

咸阳原上英雄骨,半向君家养马来。

——李商隐《浑河中》

评论

赵骥2013-10-31 11:36删除 赞
@王亦舒  我觉得这样把小段落分隔开可能行文会更清晰一点?

张祎嵩2013-10-31 11:40
帮骥兄顶一下~当年班主任大军说过一句话,叫先有形式,再有内容。虽然可能用在好事上,也可能用在坏事上,不过这道理想来是不错的

赵骥2013-10-31 11:42
回复张祎嵩:谢谢嵩哥~~:)

张君2013-10-31 12:03
写得很好!

郑翔宇Amadeus2013-10-31 14:06
作为一个无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厌恶集体主义的同时却对于仪式感有某种病态的偏好╮(╯_╰)╭

赵骥2013-10-31 14:19
回复郑翔宇Amadeus:比如买书买一套之类的强迫症~

王亦舒2013-10-31 16:35
回复赵骥:我本来就是用手机看的,所以一直还算清楚~

赵骥2013-10-31 18:16
回复王亦舒: 我用空行把每章里分了下层次,总觉得之前分得不够细

佘睿2013-11-02 11:10
死德性不改。总是妄图通过简单的事情表达复杂的想法。

赵骥2013-11-02 11:11
回复佘睿: 这不是为了降低门槛么,结果我自己发的还是没什么人读

牛学森Andrew2013-11-02 11:17
看了状态,拐进来看日志。骥爷蛋定,无须挂怀

赵骥2013-11-02 11:19
回复牛学森Andrew: 哈哈,反倒帮我宣传了自己的日志啦。抛去文章中的软文成分,求牛哥斧正。

牛学森Andrew2013-11-02 12:09悄悄话
回复赵骥:写的很好啊,我感觉你是想的多而写的少,文章充满余音,有冰山一角的感觉。估计129是戳到喷子的G点了,129的确也只是个形式的空壳,全是缝的蛋免不了苍蝇啊。我暗自揣测,窃以为把129换成天安门看升旗,则好得多。比方说参差荇菜,这个拿来做起兴就比较人畜无害……如果一个少女是采摘转基因玉米,估计关雎会被怒喷……

赵骥2013-11-02 12:17悄悄话
回复牛学森Andrew: 这是命题作文…辅导员让洒家给他写写篇129宣传日志…所以说是软文么,好多破事,只能要隐着写

赵骥2013-11-02 12:29悄悄话
回复牛学森Andrew: 那个有歧义,辅导员指邰扬

牛学森Andrew2013-11-02 19:29
回复赵骥:壮哉我辅导员

写个京剧的故事

#+LAYOUT : post

十五年屈辱俱受尽,佯装笑脸对奸臣。

晋国中上下的人谈论,都道我、老程婴,

贪图那富贵与赏金,卖友求荣,

害死了孤儿,是一个不义之人。

——《赵氏孤儿》程婴

人生如此艰难,我居然没有认真地讲过一个悲剧,所以选中了《赵氏孤儿》。没看过并仍想读下去的人,(真的有吗?)那剧情请见文末附三吧。


我不打算讲一个忠而见疑,信而被谤的故事。

相反,我打算讲讲问什么文首那段唱词,其实不够悲剧。

或者说,那是个剧作者太一厢情愿下的悲剧。

因为现实根本不可能有“十五年屈辱”。

这个社会有那么好记性吗?你还记得你上上次义愤填膺时,那个事件的当事人吗?

十五年,谁TM还记得十五年前发生过什么?

不,我说不存在屈辱,不是说他们原谅你,更不是还你清白。

他们只是忘了。

如果你能让他们想起你,他们还是像之前那么看你。

但,他们只是忘了。

不好意思,程婴,“晋国中上下的人谈论”是你的幻觉。

但是我相信,十五年感受是真的。

因为只有你,只有你还记得这一切,在乎这一切。

所以,在这十五年的剧本中,人物只有你一个。


有没有人读过柳文扬的《一日囚》呢?

那个生命被囚禁在一天中的人,那个每到十二点就会被神秘力量拉回零点的人。

这种经历就有这种魔力。

在某个夜深人静的孤寂漆黑中,痛苦会把你拖回那个时刻,折磨的你难以入眠。


或者,玩过《古剑奇谭》吗?

“岁月如长河无尽,沧海也变成桑田,或许只有我,独自遗落在时间罅隙,永无归途…”

时间在流淌,人们都在往前走,唯独你被遗忘在时间的罅缝中…


有些版本的赵氏孤儿里,程婴见孤儿大仇得报,接下来做的是:自杀去见地下的公孙杵臼了。

程婴把人生的意义都寄托在这件事上了,我更接受这个版本。

这才是程婴真正的悲剧,你的视野变狭隘,生命被局限,时间被停滞,在痛苦中循环轮回,成为了生命的全部。

为什么你要这么在乎这些,如果你看开了,也许剧情会不一样?

你看,屠岸贾比程婴坏多了,骂名强多了,但他活的很好啊?

因为,屠岸贾不在乎啊。


但是程婴可能不在乎吗?

他是程婴啊。

如果不是对信义的坚信,他怎么会舍子救孤,卷入这个故事呢?


那些观众错了吗?

“法场上的人都来叫骂”,这应该是一个我们期待的热情且高尚的社会吧。

我们完全无权指责他们。


程婴比屠岸贾更痛苦。

因为能感受到道德审判痛苦的人,需要有道德。

真正的悲剧背后总有人世的荒谬。

没有人做错,悲剧不是例外,而几乎是必然的。我想叔本华会很喜欢这个故事(见附四)

这是社会的悲剧。

中国没有纯粹的悲剧,《赵氏孤儿》也是,所以,作者总会让孤儿报仇成功,程婴沉冤得雪。

抱歉,程婴,这些也只能是一厢情愿。

假设这个爆炸性的新闻,又让人们还记得你的事情吧。

你觉得以你一个罪人和背叛者的身份,你讲述的那个真相,孤儿和人们会相信吗?


一个正常人,如何在精神病院证明自己是正常人…

一个“人渣”,如何向人们证明自己所作所为无愧于心中道德…

一个罪人,如何向人们证明自己是“敌人心脏中的尖刀”…

而不被怀疑是狡辩与诡诈?

抱歉,你的信用被质疑,你的发言被认为是立场性的。

自证无效,谢谢。


如果我们寄希望于历史呢?

我浅薄的历史知识告诉我,相对于《赵氏孤儿》那么高尚的历史童话,历史书上遍布的解读是:

分赃不均,杀心陡起。


戏台上,可以有程婴,因为我们能看到你的心理活动。

而现实,无论近观远观,我们作为人,只能采取最稳妥的解读方式,请原谅我们的局限。

这大概可以叫,历史的悲剧。

其实我不只想讲一个悲剧,这可以是一组悲剧。

  • 如果把二和四组合起来,痛苦的轮回和理解的天堑,那就是《弗兰肯斯坦》的悲剧。(见附五)
    • 一切悲剧都源于,弗兰肯斯坦对人造生物的不信任,而都归向于费兰肯斯坦的自我谴责。
  • 如果把三独立出来,时代的荒谬,那就是《堂吉诃德》的悲剧。(见附六)
    • 《堂吉诃德》的笑点在哪里?
      • 骑士精神吗?那些传统的道德,不是人们最为称赞的吗?
      • 不合时宜吗?那“知其不可而为之”,为何又会被推崇呢?
  • 如果把四独立出来,如何自证无罪,那就是…(假期读的书用完了怎么办)…好吧,我的故事。
    • 这句是搞笑用的。

文章已经可以结尾了。

不过还是照应一下前文。

柳公子写《一日囚》的时候,想告诉我们,时间的囚徒比空间更可怕。

极尽了时间的囚徒忍受的痛苦。

但为什么没有写到死呢。这种力量不能使你到达明天,但可以使你不再痛苦。

我想说的是,如果你不幸如程婴般执着,那抱歉,也许遗忘,对你是唯一的救赎。

附一:

知道题目有京剧两个字,肯定没什么人会看。 但还是在发之前写了上一篇日志,只是为了掩盖这篇日志里浓重的负能量

附二:

如果会有参加了培训的辩手看到这里的话,这个可以作为第一次培训的资料篇。(但愿我其它的朋友们,不会只从这看。)

这是个传统的资料,有传统的理解——仁人自我牺牲,面对社会误解,使社会正义彰显,本戏宏扬社会正气。

但可以从四个角度把材料重新解读:

  1. 事实,对应一,彰显,拜托,社会不在乎
  2. 事实解读,对应四,正义,拜托,你为什么这么肯定,人们会这么理解吗。
  3. 身份,对应二,宏扬,拜托,是你的身份,你的视角,你的自我要求,导致了悲剧,还会有人想这么做吗?
  4. 能力,对应三,误解,拜托,误解是可以改正的,我们的社会,只能用谴责伤害有道德的人,它只有这个荒谬的能力。

所以,这个剧告诉我们的根本不是什么正义战胜邪恶,号召我们向程婴同志学习。

其实,文章可以找出很多论点,比如四就可以理解为“不要追求高于人们理解范围的道德”。用以反驳,我在培训最后提到的“人可以追求高于一般人理解的道德,如动物保护主义”。

重要的是,这是个新资料,哈哈。

附三:

故事讲述了春秋时期晋国一场残酷的宦海之争。晋国大将屠岸贾为了权力,害死忠臣赵盾,赵家三百多口除赵氏孤儿被程婴设计救出外,全部被杀。为保全赵氏孤儿,程婴自己的亲生骨肉被残害,而赵氏孤儿也被屠岸贾收为养子,和程婴一起生活在贾府。20年后,赵氏孤儿长大成人,练就一身武艺,得知自己的凄苦身世后,擒杀屠岸贾,为赵家报仇雪恨,为国家铲除一大祸害。 ——百度百科

附四:

叔本华把悲剧分为三种状况,,第一种是由异乎寻常的恶人造就的悲剧,第二种是起于盲目的命运和偶然的机运,第三种是剧中人不同的地位和相互关系造成的悲剧。

在叔本华看来第三种悲剧最好,因为这种悲剧“既不需要有一个巨大的谬误,或者闻所未闻的偶然事件,也不需要一种人物,其邪恶达到了人类所能达到的极限;而只是些具有普通品德的人物,在普通的环境中,彼此处于对立的地位…而他们当中没有一方是完全错误的”。他认为第三种悲剧正足以显示“不幸”乃人生所固有,即人生即苦痛,悲剧的本质就在于显示宇宙和人生的本质。…普通的人与人之间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所产生的结果,这样才是最具悲剧美的。

附五:

主人公弗兰肯斯坦是一位从事人的生命科学研究的学者,他力图用人工创造出生命。在他的实验室里,通过无数次的探索,他创造了一个面目可憎,奇丑无比的怪物。开始时,这人造的怪物秉性善良,对人充满了善意和感恩之情。他要求他的创造者和人们给予他人生的种种权利,甚至要求为他创造一个配偶。但是,当他处处受到他的创造者和人们的嫌恶和岐视时,他感到非常痛苦。他憎恨一切,他想毁灭一切。他杀害了弗兰肯斯坦的弟弟威廉,他又谋害弗兰肯斯坦的未婚妻伊丽莎白。弗兰肯斯坦怀着满腔怒火追捕他所创造的恶魔般的怪物。最后,在搏斗中,弗兰肯斯坦去世,怪物很懊悔,最后跳海自杀。 ——百度百科

附六:

本书是西班牙大师塞万提斯划时代的巨著,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现实主义巨作,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主人公堂吉诃德一方面脱离现实,爱幻想,企图仿效游侠骑士的生活;另一方面又心地善良,立志铲除人间邪恶。是一个可笑、可叹、可悲又可敬的人物,是幽默文学中一个不朽的典型。 ——百度百科

评论

郑翔宇Amadeus2013-10-10 08:41删除 赞 回复
想说的太多,还是不说了。点个赞吧。

赵骥2013-10-10 09:55
回复郑翔宇Amadeus:话说,我发现这是我写的最长的一篇日志…

郑翔宇Amadeus2013-10-10 12:08
回复赵骥:因为有很长的附!还是百度百科的!

赵骥2013-10-10 12:13
回复郑翔宇Amadeus: 我前面写的也不短…其实附录部分没啥劲…我觉得这篇写的还算不错…你想说啥啊之前,求留言可爱

郑翔宇Amadeus2013-10-10 12:19
回复赵骥:还没整理好,大概是自恋狂被揭穿后的balabala?

赵骥2013-10-10 12:21
回复郑翔宇Amadeus: 哈哈,期待一下bulabula的部分

李世民2013-10-10 15:17
表示很喜欢 二最后那部分,赵氏孤儿小时候查成语的时候大概了解过,感觉程婴最后自杀时特别伟大,现在反思一下,但对于程婴来说不一定不好,历史上狡兔死走狗烹的事情也是很多的

情之所钟,正在吾辈

#+LAYOUT : post

这四年来,和自己人聊的最多的大概就是:“辩论有什么意义”。
我承认,很大部分原因是,问不出这样问题来的辩手,我一般都不会把他看成同路人…
贴出我现在的想法吧。那些还没机会结识的同路人,我把这当成送给你们的礼物,野人献曝,仅供一哂。
这次,我尽可能地简练。

为什么打辩论?

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试着解释一下:

这话是王衍说的,晋代的,那个谈玄的时代。

王衍的孩子死了,山简来吊唁。

王衍悲不自胜,山简劝他:世间俗情,生死化灭,自然之理,何必动心至此。(大概如此)

王衍回答的全句是这样:“圣人忘情,最下不及于情,然则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太上忘情,圣人是看透人间纠葛,不谈情的;最迟钝的人呢,感受不到情,所以这世上谈感情的人,就是我们啊。


拉回今天的主题:

辩论的人,都是有些痴的。

看得开的人,像《庄子·齐物论》,表示无辩,天地一指,万物一马,反正你也辩不出东西来。

看不开的人,像各种街上的骂架,也不算辩论。

你要看得开一点,才能在辩论中厘清攻防得失,有风度,有理性;

你要看不开一点,才能入戏,才能有感召力,更重要的,你才能坚信一些东西,推动一些东西。

我们可以像曹雪芹一样,管这个叫痴吧?不是傻,却也不聪明。


但我还是希望能让更多的人痴起来。

因为这个时代,我们这些人,都有一种质疑一切的禀赋。

我们会听到什么:社会不安全,媒体不真实,信仰根植于谎言,历史依赖于权力。

这些都不用教。

不过,想要有一种在质疑中保持坚信的勇气,似乎我会推荐辩论。


红尘滚滚,只能不看破,才会有入世的热情。

情之所钟,天选之民。

孟子说:“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后记:

其实我自己发现,每次答案都很不一样。这次的答案,是跟精英君 @黄敏达 飞信上聊起时写的,基本上没有动。

还算一个相对可接受的回答吧,虽然自知仍很浅薄。说过了只是野人献曝,斗胆放上来,因为突然觉得,随着代沟,面谈这些的人会越来越少了。

王鼎钧说,人受苦的意义,是他受的苦,后人不必再受。

我解除不了这种苦难,只能说,在这个大多数人会相遇的路口,也许有些旅人会因此获得些宽慰。 这个主题,还是放在“再见,若有缘”系列吧。不过换个现代诗结尾。

陌生人…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评论

黄杰2013-10-09 23:45
骥爷我拾点牙慧给新生们讲去咯!

赵骥2013-10-09 23:46
回复黄杰:你们新生培训?随便拿啦,抄走都行,没关系

赵骥2013-10-09 23:46
回复黄杰:居然有人赏识,真不易。

黄杰2013-10-09 23:48
回复赵骥:吃饭吃饭

郑翔宇Amadeus2013-10-10 00:00
回复赵骥: 我觉着吧,我们把辩论想的太好,也想的太坏。今天手贱报了深研院的比赛,大概是因为在无处可去的时候,辩手是我最有自我认同感的标签,只有如此我才能确定我和我周围的十个人是不一样的。

赵骥2013-10-10 00:20
回复郑翔宇Amadeus:我觉得你可以找王兴未组队诶~~~毕竟是你熟人~~~我现在还不打算手贱,估计是还没感受到被同化的恐惧?

郭恬妮Tinny2013-10-10 01:07
我以为,辩论本身是没有意义的,辩论的意义就在于寻找意义

郑翔宇Amadeus2013-10-10 08:37
回复赵骥: 喂喂喂你都为一百块去打表演赛了!Hold住

郑翔宇Amadeus2013-10-10 08:38
回复赵骥: 对了,社科表演赛好像是周六下午两点,地点未知

赵骥2013-10-10 10:38
回复郑翔宇Amadeus: 调皮这是为了钱嘛,又不是为了信仰~~~你那时候要听不?

郑翔宇Amadeus2013-10-10 12:08
回复赵骥:听呀,为啥不听,我还要当五辩呢~

赵骥2013-10-10 12:09
回复郑翔宇Amadeus: 那我就以辩论爱好者的身份去一趟,咩哈哈

郑翔宇Amadeus2013-10-10 12:14
回复赵骥:你是要和我集中火力打一方还是各挑一方开揍?

赵骥2013-10-10 12:20
回复郑翔宇Amadeus: 我不打社科,没法下手。其余听你的好了,唯翔神马首是瞻

郑翔宇Amadeus2013-10-10 12:31
回复赵骥:我想起络新妇之理里蜘蛛对中禅寺说的话了,“你没法下手,因为你那无可救药的人道主义”。

赵骥2013-10-10 12:35
回复郑翔宇Amadeus: 哈哈,除了一种情况,就是我亚太模辩打张海凌的状态。。。

王文沁_圈圈2013-10-12 05:39
回复郑翔宇Amadeus:在深研院把内谁谁干掉你懂的。。。

郑翔宇Amadeus2013-10-12 12:35
回复王文沁_圈圈:寻仇这种事情,现在看淡了……这边目测也没靠谱队友啊,虽然他应该也找不到靠谱的

王文沁_圈圈2013-10-12 16:41
回复郑翔宇Amadeus:哈哈。。我看他貌似还准备到时候回本校打比赛呢。。

郑翔宇Amadeus2013-10-12 17:27
回复王文沁_圈圈:那我就搬张小板凳,嗑着瓜子看热闹~

都佳2013-10-13 22:19
海子的诗

赵骥2013-10-13 22:40
回复都佳:嗯,见笑了。

都佳2013-10-13 22:42删除 赞 回复
哦,这个是日志下面标的。。。

艾芝玉石归同尽,哀望江南赋不成

惯例,题目只是用来限制阅读量的,与内容无直接关系。 

1小时13分钟,培训的时间。

我管它叫,在自己未死之灵前祭奠的时间。


三年前,给刚入队的九字班作了一次培训。

差不多的日子,一样在C楼。

突然想到:哀旌返乡,魂归故里,之类的词。。。


现在玩的,越来越像一场一场自导自演自己看的游戏了~


刻意想把所有内容一次讲完~~

因为不再相信还有人下一次来~


刻意用了大量上次的素材,想看看自己的内容有没有实质进步~~

应该还是有吧,有没有明显到别人也能看出来就不知道了。


老人应该会发现大量的拾人牙慧,小孩应该会发现大量的虚华飘渺~~~

虽然估计没人会看到这里,还是希望具体例子的解读是小孩儿的事情,老人关注下我材料的组织形式~~~


最大的意义,只是给自己一个墓志铭~~

一脸坏笑的表示~最后的构图,其实在张开的十字架上,挂着那一个个不眠的夜晚和一串被大风吹熄的灯笼~~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前途艰险,校队同仁走好。


还是有机会见面的:

比如读书会——其实只要有人愿意同行就好。

倘有知音见赏,不辞唱遍阳春。


没有也没关系,这么多年,同行一直就零星几人,本就没什么指望。

口水话真多,去听京剧好了,《曹操与杨修》——

我死不必把孝戴,我死不必摆灵台,

我死不必棺木载,我只求一捧故土把身埋。

休将我的死讯传出外,也免得世人笑我呆。

亲朋问我的人何在,你就说我远游未归来。

留言

黄杰2013-09-27 00:34
=。=讲完立论就算讲完了嘛啊喂。。。

赵骥2013-09-27 00:39
回复黄杰:你可以挖掘嘛~三种反驳方式——算是攻辩基本功~最后的信念解读——算是战场切分和结辩升华~概述的时候说的:立论、逻辑、战场、语言——四者最关键的理念都有提到过了╮(╯_╰)╭

黄杰2013-09-27 00:41
回复赵骥: 石化。。

赵骥2013-09-27 00:45
回复黄杰:培训里能教一切问题都是广义的立论问题~包括语言~大局观没法教╮(╯_╰)╭

黄杰2013-09-27 00:48
回复赵骥: 打不好还是智商和长相问题伤不起伤不起

霜高风定独凭栏——苏樱《王国维点评<红楼梦>》

#+LAYOUT : post


不管你的设定多么宏大深邃,蓝图多么吞天吐日,他们永远只看到情情爱爱,“二女争夫”。这种角度下看,爱情,“天下多少大事,就坏在了这些东西的手里”。

——题记

中国人能把所有节日过成情人节,能把绝大多数电视剧拍成一种类型——爱情片。不管是女侠、警花、女教师、女护士,女主角最主要的作用永远都是谈恋爱。爱情在任何一种类型片里喧宾夺主,这就是市场需求。


古人说,“十部传奇九相思”。我更愿意相信,非此题材的,不是没有,而是卖不出去,失传了。

我们都骂高鹗的续书把红楼梦引入了“钗黛争婚”这么庸俗的一个悲剧,但要是真以“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结尾,我们今天能不能看到这本书都是个问题。


去网上一看,人们津津乐道贾宝玉同学的“小伙伴”,我们列个单子:

袭人、麝月、秦钟、蒋玉菡,这些多多少少有点儿吧,还ok;黛玉、宝钗、湘云、晴雯,YY一下未尝不可;北静王,呃。。。

是,我没有写错,北静王,你们感受一下。。。

这种敢于认为,一切结交的目的都是勾搭,任何行为的动机都是荷尔蒙,所有(异性)朋友的归宿都是炮友的大无畏精神,深深震惊了我。


震惊了多年后,我才慢慢开始接受,确实有些人,“千红一哭”,“万艳同悲”,“花落水流红”这种大悲剧大框架,影响不到他们。他们用潜在追求者的视角,审视着一切(异性)关系。

眼见天下之大,只见情情爱爱,“用了这许多好材料,难道竟不过老是演一出轮回把戏而已么”。这样的眼光看世界,久了,真不会觉得无聊吗?

所以这次介绍这本书的目的,是如果有人厌倦了那种三姑六婆的八卦视角的话,这里有一双王国维自叔本华处借来的哲学与文艺评论的眼睛。苏缨在前言里说的话,我原样照抄过来:

我很想说“红学本应是这个样子”,但面对今天的时代气氛,这句话看来要改成“红学竟然可以是这个样子”。

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人生于世,便有欲望,这是烙在每个人基因里的原罪。

欲望得不到满足,便是痛苦;
欲望全得到满足,便会无聊。

人,在痛苦与无聊间如钟摆般切换,这便是叔本华的“钟摆理论”。

欲望、生活、痛苦,三位一体。

叔本华认为:每一次欲望的满足,都像是丢给乞丐的一丁点儿施舍,在今天维系了这个乞丐的生命,为的是在明天延长他的痛苦。


我们有寻到幸福的可能吗?


王国维写过一首《浣溪沙》,下阙如是, “隔座听歌人似玉,六街归骑月如霜。客中行乐只寻常。”

前两句美不美?可惜,都是别人的。

强加延伸的话,人生天地逆旅之间:
今日相亲,明日相仇;今日把盏言欢,明日形同陌路。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

客中行乐,终归不是家园。


不过,正是这样一颗飘泊作客之心,看到这个世界美丽的瞬间。 因为这个时候,你与这个世界产生了审美的距离。这一刻,你与世界没有利益的关系,索求的欲望,所以你从叔本华的钟摆中短暂跳脱出来。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了然无挂碍于胸。佛家管这个叫成佛,王国维称之为“审美”。


简介到这儿,如果有兴趣,就到书里去寻求更细节的答案吧。

本书文笔细腻但不拖泥带水,截取两段。(苏缨总算不需要为了满足出版社要求,生硬的唧唧歪歪了,最早的几本,我们这些旁观者看的都累)

一个人在悲哀的境遇中自然很容易陷入悲哀的情绪,而在欢乐的顶点有时候竟也会生出一种刻骨的悲凉,这种悲凉比之前者往往深刻许多,因为它摆脱了切身的利害,而指向了人生的终极。 ……   于是最美好的事物反而变成了最令人悲伤的,因为我们会晓得,今天有多爱,明天就有多痛。于是我们甚至会生出这样的质疑:命运之所以在今天眷顾我们,就是为了在明天抛弃我们,它之所以给了我们那么多美好的事物,就是为了看我们如何失去它们。”

“世人常道,这件事若能这般这般,这次意外若能如何如何,该多好;将来若能怎样怎样,我必将如何如何。凡“若”字出现,皆是因为已对某人某事无能为力。这个字,是失意者的自欺欺人,不是将幸福寄托在老朽腐烂、灰飞烟灭的过去,就是期望于深不可测、形迹可疑的未来。当现实无可挽回,任何行动均属浪费,只能在语言中实现憧憬,但无论你的话在语言逻辑上如何天衣无缝,现实总是用超越逻辑的方式证明给你看它有多残酷。(这段其实是作者自引的《纳兰容若词传》) 人生若只如初见。 若没有遗憾,一生不必说“若”;而说再多的“若”,却无法不遗憾。”


今宵便有随风梦,知在红楼第几层。

——纳兰性德《饮水诗集·别意之三》

(后记:这是一篇非典型读书札记,讲个红学的故事,讲故事全系列第五。向读书会简介一下近期读完觉得不错的书,反正估计也没什么人看,就按我自己的口味,先从熊逸和苏缨的书开始吧)

写个儒家的故事之三

#+LAYOUT : post

如果你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被“与多名女性发生或保持不正当关系”,就"愉悦"的闭上嘴听故事吧。(此处有双关,听懂请微笑) 

——题记

当你好不容易想正经点儿的时候╮(╯ ╰)╭,不管你想说什么,都发现前人之述备矣,是件很蛋疼的事情。

所以,这篇和上篇写个儒家的故事之二一样,吐槽是最具创新性的部分。区别是,本文的论据大多不靠谱,上篇还是努力严谨了一下,这篇就更像抒情(直说这篇日志就是把好几段吐槽攒起来的多好╮(╯_╰)╭)。


上一篇结尾落在“ 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老夫子这跃跃欲试的样子, 就差替梭罗写一篇《论公民的不服从》了。

这话听起来好听,不过真把这种光辉的思想落实到具体行动中,那就是一个字“反”。人多了就起义,一两个就投敌。都不是什么光辉词。


中国第一个大汉奸是谁?

根据定义的不同,广义的说,是伍子胥,狭义的说,是李陵。


伍子胥的故事,应该是最著名的复仇故事了。满门被斩,过昭关一夜白头,路遇老渔翁、浣纱女,吹箫吴市,乞食长街,得遇阖闾,而后鱼肠剑刺王僚,终于掘平王墓,鞭尸三百。ok,这些曲折的剧情都是戏曲演义。

但父兄受戮,投奔吴国,率吴攻楚,直破郢都,这些事情都于传有之。

在历史里,伍子胥的出现,抹上了与后世的愚忠完全不同的色彩。不品评人物,但至少这件事情向各个君王提了个醒:对臣子好点儿,不然是要付出代价的。

我一直以为,春秋战国时代,言论相对自由、君臣相等和气,是”弑君三十六 ,亡国五十二“这样辛勤劳作的结果。

看看,即便是爱国主义这种价值观,没有了制衡都是可怕的。╮(╯_╰)╭


伍子胥还是民族内部矛盾,到汉朝大一统,忠这个词,就更不讲理了。

于是我们看到了李陵。

我还是很喜欢这个人的,因为那篇《答苏武书》。

(我知道这篇很可能是伪作,伍子胥的故事用戏曲演义,李陵的故事用托名之笔,可见这文章很不严肃,借他人杯酒,浇胸中块垒罢了。)

一般的降军之将,台词就两句,”队长,别开枪,是我“,”我当年是立过功的,我现在要戴罪立功“。

《答苏武书》前半段也是这剧情,怀旧加表功。

但后半段,这文章给了自己一个成为千古名文的理由。


因为它给出了第三句台词,“陵虽孤恩,汉亦负德”。文风凌厉,千年之下,犹令凛然。

对啊,自汉立国以来,”萧、樊囚絷,韩、彭菹醢,晁错受戮,周魏见辜“,谈什么,“汉与忠臣不薄”呢?

即便不忠当死,汉以何杀我?


男儿生以不成名,死则葬蛮夷中,谁复能屈身稽颡,还向北阙,使刀笔之吏弄其文墨邪?愿足下勿复望陵。

很容易就想到,飞将军的决命之语 ”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结局已经决定,对于那群在高高庙堂上的人,没谁想知道大漠狂沙中什么是事实。

对于败军之将,事实不重要,冤屈不重要。

所以,为了尊严,我拒绝接受审判。我可以自杀,我可以投降,魂归绝域也好,孤独凄惨也罢,我不会给你以审判我的快感。


这篇吐槽文章,更得不出什么正能量的结论,顶多:万一凡人有幸经历了题记那样的高大上待遇,就面带微笑静静听完这个部分熟悉却全然陌生的故事。既然剧本不在你手里,你总可以通过罢演,表达你的轻蔑。


后记:

“远托异国,昔人所悲,望风怀想,能不依依!” 我想决绝如李陵,也还是会想找两个人一吐胸中苦闷,不然又哪会有这篇《答苏武书》呢。

嗟乎,子卿!夫复何言?相去万里,人绝路殊,生为别世之人,死为异域之鬼,长与足下,生死辞矣。幸谢故人,勉事圣君。足下胤子无恙,勿以为念。努力自爱。时因北风,复惠德音。李陵顿首。

郁结满胸,勤道珍重,大见伤感。决绝之情,不舍之谊,反复萦绕。

写个儒家的故事之二

#+LAYOUT : post

我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

——海涅

这种没人看的日志,吐槽就可以更恶毒一点。

上一篇讲被世俗化的宗教,这一篇用儒家的“忠”做例子,讲讲被大一统政治阉割过的学术。

小时候看《宰相刘罗锅》,印象极深刻的一句话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据说这就是儒家的忠孝二字。

大一点儿了,就读到“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等等理学名言。


等到读书的时候发现,嗯…为啥孔孟的书里找不到这些东西

先说”贰臣“这件事情。

孟子游说魏、齐、滕、宋诸国,(孔子周游列国其实也差不多)见了君主都是极力宣传尊礼行仁,一扫天下的主张。特别是孟子,全然一幅”只要你恢复礼乐,力行仁政,我就帮你扫平天下“,这里面被扫平的呢,包括他的旧日老板,也包括孟子的”祖国“╮(╯_╰)╭(真排起来,邹国和鲁国才是他的父母之邦)

举个直接点儿的文本,《孟子·梁惠王下》:

齐宣王问曰:"人皆谓我毁明堂。毁诸?已乎?"

孟子对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

齐宣王说,周天子东巡接见诸侯时留下的明堂,在我这儿占地方,别人都劝我拆了,孟先生你怎么看?

孟子说,明堂是天下王者之堂,如果王能行王政,那就别拆了。

换言之,你就留下自己用呗。搁在大一统时代,这就是公然鼓吹谋朝篡位。

孟子的逻辑比后世那些专心搞权谋的伪儒实在太多了:推仁心,行王政,不管你什么血统什么政权,你当天子我都支持。

很可爱的逻辑,但在后世,这话就没听起来这么顺畅了。

假设宋金交战,现在金主真心行仁政,宋朝儒生去给金主出谋划策,宋朝子民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这事儿,总有点儿无法想象。


再谈谈”君叫臣死“。

举个很多人知道的例子,安史之乱,张巡和许远守睢阳,孤城粮绝,食人三万。

大文豪韩愈,文起八代之衰的韩子韩圣人,写《张中丞传后序》,说当时内无粮草、外无救兵,"所欲忠者,国与主耳",吃人也是应该的。

我不知道孟子对此事会怎么看,但我知道孟子讲”率兽食人“,愤恨之色,英气逼人

庖有肥肉,廄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孟子·梁惠王上》

那么,直接吃人的,是些什么玩意儿?


说了忠,不妨说说孝,《二十四孝》还是很有名的吧,郭巨埋儿也应该有很多人听说过:

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妻不敢违。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见黄金一釜,上云:“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这应该是个喜剧结尾吧?但大概所有人都会想到一个问题,如果没有那釜金子,剧情的走向会是?


在这两个故事里,忠要吃人,孝要杀人,这里没什么使用任何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

(一个有”意思“的事情是,在忠孝这些道德标准如此拔高的同时,中国的汉奸数量也是出人意料的多。

《明朝那些事儿》讲过明代的倭寇之患,在“倭寇”人员的构成上,倒是汉人占到了相当大的比例。

再比如清军屠杀的“扬州十日”,

在通常概而述之的历史记载里,攻打扬州的是豫王多铎所统率的清军,而事实上,仅仅在多铎向扬州进军的路上,就有大批的汉人军队前来投靠,降军总兵力接近十四万,若加上之前投靠多铎的汉人军队,这个数字则更惊人地接近了二十四万,远远超过了满人军队的数量总和。这其中,有些军队本应是响应史可法的招募而驻守在扬州前线的。

……(《扬州十日记》的作者)杨秀楚一行人被押解到一处大宅的时候,他看到一名扬州女人衣着光鲜地在清军面前挑选被掳掠来的衣物,一副欣然自得的样子。每看到值钱的物品,她就向清军曲意逢迎,媚态乞取,毫无羞耻之色。杨秀楚听满州士兵后来曾对人说:“我们当年征服高丽的时候,曾掳掠高丽妇女数万人回满洲,其受尽屈辱而无一人投敌变节,何以堂堂中国,竟然无耻至此?”

——《扬州:选择与遗忘》

投靠异族,屠杀同胞。那些在庙堂之上被激烈争吵的内容,比如”国家“、”民族“对于他们是否有真正的意义?

标准与现实的反差,让人想到了类似的场景:

一群想当和珅的儒生,却在言谈中把海瑞作为清官的标准。 )


而这些变态的要求,我没有在孟子的文章里见过,孔子的也没有。

但有句话,我是见过的:

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离娄篇下》

韩圣人似乎没见过,哈哈。


知道这些,也不能如何。充其量,看到孟老夫子尚且如此,当我们种下龙种,却收获跳蚤之时,不必太过愤恨罢了。(这里可以有双关)


(上一篇儒家的故事是组建读书会的倡议日志第二部分,这一篇是儒家故事之二,全系列之四)

评论



崔迅铭2013-08-16 13:10
我觉得文章里所讲的问题不是由于后世儒家堕落才导致的,而是一开始就困扰着儒家道德体系的,忠是好的,可是不是应该为了忠而吃人,孝是好的,可是应不应该为了孝而埋儿,这些问题,本质上与饿死事小失节事大都是同构的。说白了,这些其实都是基于儒家伦理的基本原则(忠孝守节),对某一规范做出的强势肯定,跟孔子讲的杀身成仁,孟子讲的以身殉道,没有本质区别。我们现在觉得难以接受,更多的是因为现代人身处不同道德体系内部,处于统摄地位的伦理原则发生改变的缘故。

崔迅铭2013-08-16 13:13
其实孟子自己也面临过类似的问题,任人有问屋卢子的礼与食孰重,就具有类似的性质。

崔迅铭2013-08-16 13:24
我觉得文章里所讲的"为忠吃人,为孝杀人"的问题不是由于后世儒家堕落才导致的,而是一开始就存在于儒家道德体系中的,忠是好的,可是不是应该为了忠而吃人,孝是好的,可是应不应该为了孝而埋儿,这些问题,本质上与饿死事小失节事大都是同构的。说白了,这些其实都是基于儒家伦理的基本原则(忠孝守节),对某一规范做出的强势肯定,跟孔子讲的杀身成仁,孟子讲的以身殉道,没有本质区别。我们现在觉得难以接受,更多的是因为现代人身处不同道德体系内部,处于统摄地位的伦理原则发生改变的缘故。其实孟子自己也面临过类似的问题,任人有问屋卢子的礼与食孰重,就具有类似的性质。

赵骥2013-08-16 14:00
回复崔迅铭:先感谢崔会长这么认真的回复谄笑。首先我很同意"为忠吃人,为孝杀人"出现的可能性是一开始就存在于儒家道德体系中的。既然孔子讲杀身成仁,孟子讲以身殉道,他们应该也会说”为忠可不可以杀人,为孝可不可以杀人?“的问题时候,说”可以“。这个问题的理解,有些像劝齐伐燕一节,“沈同问‘燕可伐与’,吾应之曰:‘可’。彼然而伐之也。彼如曰:‘孰可以伐之?’则将应之曰:‘为天吏,则可以伐之。’”,为忠孝可以不可以死节,可以,但要问是什么样的忠和孝。对不爱臣民的天子的忠,值不值得这种代价。其实正如屋卢子一段中“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的比喻,我不是说为忠绝对不可以死,为孝绝对不可以死,这个问题的本质,是后世对于忠与孝的权重太高了,而这种过度拔高,在“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君子不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的孟子那里,还不存在。 

崔迅铭2013-08-16 15:07
回复赵骥: 这好不太一样,伐燕是一种行为,当这种行为符合道德原则时可取,违背道德原则时不可取。但忠孝节是伦理原则,很难做出像你所说的那种权衡和让步。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应该忠,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不忠,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应该守节,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不受节,这样的权衡与让步,会为不忠不孝不守节提供太多的借口,除非有明确的上位道德原则统摄,否则在一个道德体系内部容纳这样的权衡与让步是很难想像的。在儒家体系内问什么情况下可以不忠不孝,大概就相当于问一个现代人什么情况下可以罔顾人权,什么情况下可以侵害无辜者的生命,是很难获得在道德上没有争议的答案的。

赵骥2013-08-16 15:52
回复崔迅铭:其实孟子本人在道德体系里很是允许权衡变通的,同样有例子,比如“嫂溺援之以手”一节: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
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 之以手者,权也。”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 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男女授受不亲同样是礼法要求,是儒家重要原则,原则之间矛盾,必然有权衡有例外。
诚如你所说,这样的道德体系会造成太大的自由度,但对“爱民”与“忠君”的矛盾,孟子已经用“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给出了上位道德原则。所以,后世的行为,不是亚圣本意。
另外,孟子对于什么情况下不忠,还是说的了几个很清楚的情况的,君主不仁可以不忠“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不食君之禄可以不忠”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这个话题,倒也不是全然的禁区。

牛学森Andrew2014-01-10 09:43
回复赵骥:就因为这些言论,孟子各种被阉割

赵骥2014-01-10 09:44
回复牛学森Andrew:比如说朱重八就看着这些巨不爽~那感觉应该就像老毛看鲁迅的文章一样~

牛学森Andrew2014-01-10 09:46
回复赵骥:应该是,孟子的言论算是比较激进了,其实我觉得孔子是恢复周礼,整个的世界观是向后的。孟子在这一点上恐怕有本质不同

赵骥2014-01-10 09:49
回复牛学森Andrew:可能是战国的氛围导致的吧,各家的演变都是走向偏激,你看庄子相对于老子也偏激尖刻得多~老子讲小国寡民,也是复古,庄子的目标就是打破某些东西了

牛学森Andrew2014-01-10 09:51
回复赵骥:有可能,战国后期太不和谐了,动不动就死个上万人。处在这个环境,改变世界的愿望是很强烈的。法家脱胎于道家,这本身就很奇葩啊

赵骥2014-01-10 13:02
回复牛学森Andrew:所以我觉得战国的书比春秋时写的书好看,情感充沛~法家这事儿吧,代表人物是荀子的弟子本身也很奇葩。道家留下可阐释的空间太大了,比如说把《老子》解释称大人之学,治国之术什么的,最奇葩的我记得有人说老子是兵书╮(╯_╰)╭。

牛学森Andrew2014-01-10 13:08
回复赵骥:比起说老子的阴阳是零和一,然后认为他开辟了现代计算机理论的人来说,已经是正常的了……

赵骥2014-01-10 19:32
回复牛学森Andrew:╮(╯_╰)╭,还有人说二进制创始人是伏羲,这话跟,宇宙创始人是思密达,听起来差不多… 

牛学森Andrew2014-01-10 19:37
回复赵骥:哈哈,是有一拼!

写个佛家的故事

#+LAYOUT : post

有人说:任何被大众长期传播、广泛接受的宗教,几乎只有一种样子。

——题记

据说(这次不是瞎说了,见《杂阿含经》):

曾经有一面“阿能诃鼓”,音韵悠扬,声闻四十里。

累年敲打,鼓皮破败,鼓手用了一块新牛皮,修好了他。

经年累月,如是者数十次……每个部件都被换过一次的时候,

我们仍把这面鼓叫做阿能诃鼓,但,这还是当初的那面阿能诃鼓么?

这是个寓言,但在佛教史上有真实的对应(出于《付法藏因缘传》):

佛陀最知名的几位弟子之一的阿难,在佛陀去世没多久之后便遇上这样一件事情:

阿难走入一篇竹林,听到有比丘在念诵佛法偈语:

若人生百岁,不见水老鹤。
不如生一日,而得睹见之。

阿难听过之后“惨然而叹”,连忙打断了那位比丘,对他说:你念错了,真正的佛谒是这样的:

若人生百岁,不解生灭法。
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

这位比丘听了阿难的佛偈,回去以后就说给自己的师父听。师父却说:“阿难老朽,脑子不灵光了,说话总是说错,不要信他的,以前我教你怎么念的你还接着怎么念去!”

这位比丘听了老师的话,又继续念他的“不见水老鹤”去了。

佛法难闻,不是么?

这是个很普遍的寓言,完全不限于佛教。就如我在组建读书会的倡议日志中引过的那样

那些所谓儒家思想、孔子真义,其实和孔子本人并没有太大关系…真正发生巨大影响的却是何休版孔子、杜预版孔子、郑玄版孔子、孔颖达版孔子、朱熹版孔子、王阳明版孔子…

那么当我们谈儒家思想的时候,究竟是孔孟本意,还是经学衍变?

那些坚信是儒家是传统文化主体的重要来源之一,至今日仍影响中国人性格的人们,不会喜欢第一种定义。而后者,无论哪一种思想、文化、学说,在大一统的政治体制下面都会被阉割,然后变成相似的面貌,(这个结论,容后再讲个故事阐释)。如果这也可以叫儒家,那么,其实他也可以叫法家,叫阴阳家,叫社会活动家╮(╯_╰)╭。它可以是任何东西,所以它什么都不是。

由于这笔乱帐,我一直觉得那些动辄称儒家文化如何如何的人…很牛逼。


那么,在中国的历史上,什么是佛教?

佛传佛法,传的是“了生死,出三界“看破之法,众人礼佛,求的是世间的荣华富贵;

佛传四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有漏皆苦”。

众人九叩首,心心念念间有一恒常之我,斋戒敬奉,为“我”求个,现世富贵,来世荣华。

佛讲因果,是有果必有因,是客观规律

人讲因果,是行善得善报,是道德交易。


根本区别是,佛传的是智慧,人拜的是神通。

佛门是不支持造像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你用泥塑木雕,留住表象声色,又算怎么个意思?

再讲个故事作例证吧,《景德传灯录》里就说:

达摩祖师传法东土,一苇渡江之前,在南京见梁武帝

梁武帝说:我广修佛寺,刻布经书,勤宣佛法,僧员日益,大师你看我有多大的功德?

达摩:没有功德。

梁武帝说:啥?

达摩: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

梁武帝再问:"那真正的功德呢?"

达摩回答说:"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这段对话发生后,嗯,我猜达摩是被“南朝四百八十寺”气的去渡长江的…佛陀再一次地输给了人性。


相类似的,基督教的初期也是反对造像的,不仅反对,而且严禁。

后来?我们看到了大量的雕像绘画,不仅有耶稣的,还有圣母的,还有圣徒的。

我们只能表示哈哈。


人需要一个具体的形象,来寄托,来祈祷,来匍匐于它的脚下寻求安慰,人其实不太需要对现世的解脱智慧,但很需要高高在上的神灵。(三大宗教,貌似也就伊斯兰教目前还保持着对图像化穆罕默德的禁令,嗯,加油)


不幸的是,上面的恶意揣测在历史中一次又一次被证实,于是,我们似乎不得不悲哀地同意下面这两句话:

无论古今中外,任何在大众被广泛传播的思想,只要长时间地发展下去,最后的样子都会差不多——都会形成2点共性,一是神灵保佑,一是偶像崇拜。

哪怕某种思想最初甚至是明确反对神灵保佑和偶像崇拜的,最后一样也会落到这个套路中去。


结尾还是要有正能量的。当佛陀的思想都被流传异化如斯的时候,当你意识到也许理解的代价是被误解的时候

没人读你的文章,听你说话,其实,也没那么惨。

被有意或无意的错误解读,会更让人不愿接受。

这种告诉你所有选择都不怎么样的思路,很佛家,不是么?

有情皆苦,所以宽恕,嗯╮(╯_╰)╭


看完本文,如对这个问题有兴致,推荐去读熊逸的《八戒说禅》,嫌长的话,可以改读《人间佛国》。


后记:

今天回顾了一下,上篇征婚的日志阅读量 1560

而上上篇日志《读书,自娱自乐的系列4》的阅读量—— 16

我向你们保证,就算我把上图中的“我操操…”发成日志,阅读量也肯定是这个数的两倍…╮(╯_╰)╭

这些东西是没人看的,大家用脚投票表示,更喜欢看我吐槽、耍贱、四处黑。

于是,我决定今后一篇读书日志搭配着一篇传记发…算作捆绑销售。

讲个法家的故事是第一篇,组建读书会的倡议日志第二部分算是讲了一个儒家的故事,那么,这一篇是故事系列之三。

评论

李铮【怨念】2013-08-14 01:22
阅。

牛学森Andrew2013-08-14 11:44
特修斯之船无处不在,真理总有一定程度的普适性

赵骥2013-08-14 11:52
回复牛学森Andrew:还是牛局懂我~谄笑我一开始想找个本土化的故事来着,想了半天发现好像中国古人没谈过这个问题~

牛学森Andrew2013-08-14 13:50
回复赵骥:想了想,好像真的没人谈过。不过易经里持的观点就是事物不断变化。因此我觉得这说明我国古人是这么想的:船本来就需要换零件,这个事实本身就是“船”这个概念的一部分,船能开不就行了,不要自我蛋疼嘛

赵骥2013-08-14 14:11
回复牛学森Andrew:这也就是李泽厚总结中国人的特点“实用理性”~有道理赞,特修斯之船、阿能诃鼓,说的都是名词辨析,概念定义的问题。而最有可能提出来这个思想的是名家,但“坚白论“”白马非马“因为不实用,所以没有发展起来。

牛学森Andrew2013-08-14 14:13
回复赵骥:公孙龙有点生不逢时,兵荒马乱的春秋战国,他的理论市场不大。要搁在魏晋时代,估计有机会名垂青史

赵骥2013-08-14 14:18
回复牛学森Andrew:估计比王弼的名气大

牛学森Andrew2013-08-14 14:19
回复赵骥:王弼主要是解周易,公孙龙基本是自己原创,目测更胜一筹

赵骥2013-08-14 14:21删除 赞
回复牛学森Andrew:没准儿能发展出一套和西方逻辑学,印度因明学三足鼎立的名家学说谄笑可惜人们只有在吃饱了的时候才有空闲思考这些问题啊~

牛学森Andrew2013-08-14 14:23
回复赵骥:嗯,对的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