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知录--好的编译器与好的读者

#+LAYOUT : post

每个写过 C 语言的人,恐怕都至少有过一次漏写分号导致编译不通过的经历──特别是 C 和 python 混着来的人。

有些人被编译器 f*ck 多了,就会产生思考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298345/answer/14670020

实际上,不少人(包括我)认为,c-style的分号本来就是多余的。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明确的EOS只是给编译器的提示而已。

如果漏了分号,编译器会报错。

既然它都报错了,显然它知道这里应该有EOS 。

既然它知道,那么干嘛还要我写?

当年,C的爹们是遵循着 worse is better ,非常强调实现简单──一个明确的分号来标志语句结束,对于编译器来说绝对是简单的。

本来可以没有的分号,作为冗余信息,让解读变的简单了起来。

但是打起来太累,于是人生苦短,我用python。


compiling 是让编译器懂你在说什么, reading 是让读者懂你在说什么。二者有很多相似点。

所以很多人会觉得,10万+微信平台文总是,标题党+几个案例+两句鸡汤,翻来覆去那几句,有什么意思?──但是它好懂。

如果想要省掉冗余信息,就要编译器(或者读者)根据上下文去理解,引申与填充。


做个主动的读者,你眼前的世界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金刚经》。

把《金刚经》当成《论语》一样的名言集锦来读是很惬意的。比如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应做如是观。

──多典型的佛教,“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大彻大悟感。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佛教版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像不像《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但如果不满足于单句,试图贯通全文,那就有困惑在──

你看,我们前面引的几句其实都是在讲一件事──“不住于相”。也就是在《金刚经》中反 复出现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这是符合佛教精神的──佛传四法印也说“诸法无我”。

但它带来的问题是,既然无我,那么是什么东西在“轮回”?


最集中出现这个矛盾的,是下面这句经文──

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金刚经》中,如来讲“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 “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

──如果无我,如来又怎么判定那些经历是“我”?


于是就有了下面这两句经文。

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

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语言歧义性与不精确,是表达佛教等复杂思想的最大障碍。因为语言基于常识,而佛学的假设本就反常识, ──比如说“无我”。 ──没你,谁在和我说话。 ──这个我不是你说的那个我……唉呀,讲不清楚。

佛陀给了我们一种解决的方法:

“般若”不可说,就给你一套测试题──

  • 当你证到般若智慧,你就能理解这些看起来自相矛盾的语言。
  • 接下来,就是你自己要怎么去填充,弥合,贯通?

还记得哥德尔不完备定理么?

自指 带来的矛盾揭示了体系的不完备。

──挺好的,在那样的世界总有空白等着我们去填充:)

PS: 上文提到的金刚经的矛盾我解不开。。。谁证道了请来点拨我一下

文章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