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YOUT : post
一
这次题目恢复了正常的晦涩,进来应该是都是老朋友。
上来,先致歉:
昨天的日志,无论内容、还是文笔,都略失水准。
除了“情怀”以外,第一个点和第三个点纯粹是凑数用的。
所以我今天把它下架了,换点儿干货。
要不,对不住还能对我日志保持兴趣的各位。
二
其实昨天敢发上来,除了赶着清锋明辩决赛日以外。
还想拿半成品做个实验。
一个关于态度的实验。
三、
对本质的好奇,是种兴趣。
吵架的本质是什么?
李松蔚在知乎专栏里举了个好玩的例子,http://zhuanlan.zhihu.com/lswlsw/19757806
政府官员“只有遇上党争,才会有暗流汹涌的讨论和碰撞,这种时候就更像辩论赛了。每个人发言说的都是大道理,好逻辑,可那些道理根本都不用听,某和某同气连枝,谁和谁针锋相对,这才是最根本的东西。”
然后他来了一个思维实验,用动作概括对话。例子很传神,我大部分引在这里
打个比方说,甲拥护韩寒,乙拥护方舟子,两个人吵起来了。这时候我只要把他们的动作提炼出来:「他们在吵架」
「哦,甲和乙还在吵架,围绕刚才的主题,两个人都很愤怒。」
「丙支持了甲的意见,反对了乙的意见。」
「丁想换一个话题。哦,丁还对甲和乙表达了不满。」
「甲不换话题,继续跟乙吵架。现在戊开始攻击甲了。戊在讨好丁。」
这样翻译了一阵,大家不乐意了。「我没有在吵架,」甲说,「我只是在讨论。」
乙也点了点头,难得地和甲站到了一边:「我们只是就事论事地说韩寒方舟子。」
「甲和乙拒绝我的解释。」我对老外说。老外点了点头,示意他看懂了。
「好啦,我们还是来聊聊罗永浩的事情吧。」丁不耐烦地打断我们。
「丁还是想换一个话题。」我继续翻译。
作者说“当我们仔细考虑这段对话——哪怕是虚构的对话——我们不难看出,人类的行为永远是那么意图明显,直截了当,有时候不得已,才借助话语的内容来遮掩缓冲。”
四
我原以为,争吵,是因为他们不同意我的论点。
现在我怀疑,有些人是先讨厌我的态度,然后再去寻找论点的错误。
其实,鲁迅早就说过,“是先因为被人认为『可恶』,这才终于犯了罪。”
于是,我做了个小小的实验。
昨天日志,起首我放了一张“螳臂挡车”。
半年前的日志,通篇谈的是“一二九”合唱。
一左一右,嘿嘿。
去看两篇日志的全站评论,对比着去看动作,会比内容有意思。
论点、论述、语言,扔掉后,会看到一些不一样的骨架。
五
一年零十四天前,我在日志里问从系队到校队的人,想不想继续去看看更大世界?
“当然每条道路,越走下去越艰难。”
“比如说,你会发现也许等待你去改变的世界,本就充满了愚昧、谎言与自以为是。”
一年后这个问题可以再往下走一步,假设技艺的精进,让你可以战胜愚昧与谎言。
从辩论到辩论外,准备没准备好更大挑战?
比如你发现,立论周严,逻辑精悍,语言出鞘有光、归鞘有血——这些突然都不重要的时候。
如果你在辩论场下,也遇到了预设立场的人的时候。
没有了计时,没有了评委,没有了观众,怎么办?
总之,地图还很大,要不要再走下去看看?
六
用纯疑问句结尾,会不会有骗访问的嫌疑?
在某方面具体实用的结论,也是有的。
比如我们可以秉承着类似《教育不了傻X,不如赚傻X些钱》中的态度,去学学《乌合之众》。
简化版,就像 不会哄女生就造不了垃圾站 那篇文章示范的那样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我来晚了。知我罪我,其惟春秋。人民万岁。亲爱的对不起我错了。下次再也不敢了。这些就是态度。先别急着讲道理,第一反应应该是先讲态度。
七
上篇日志的修改增补版还会上架的,不过,要等六四以后了。
评论
黄杰2014-05-27 00:12删除 。。。虽然一如既往的看不太懂。。。还是一如既往的点进来啦╮(╯▽╰)╭ 赵骥2014-05-27 00:25 回复黄杰: 立场比内容重要,辩手要学会对此不莫名其妙~ 赵骥2014-05-27 00:26 回复黄杰: 大概可以这么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