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个儒家的故事之三

#+LAYOUT : post

如果你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被“与多名女性发生或保持不正当关系”,就"愉悦"的闭上嘴听故事吧。(此处有双关,听懂请微笑) 

——题记

当你好不容易想正经点儿的时候╮(╯ ╰)╭,不管你想说什么,都发现前人之述备矣,是件很蛋疼的事情。

所以,这篇和上篇写个儒家的故事之二一样,吐槽是最具创新性的部分。区别是,本文的论据大多不靠谱,上篇还是努力严谨了一下,这篇就更像抒情(直说这篇日志就是把好几段吐槽攒起来的多好╮(╯_╰)╭)。


上一篇结尾落在“ 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老夫子这跃跃欲试的样子, 就差替梭罗写一篇《论公民的不服从》了。

这话听起来好听,不过真把这种光辉的思想落实到具体行动中,那就是一个字“反”。人多了就起义,一两个就投敌。都不是什么光辉词。


中国第一个大汉奸是谁?

根据定义的不同,广义的说,是伍子胥,狭义的说,是李陵。


伍子胥的故事,应该是最著名的复仇故事了。满门被斩,过昭关一夜白头,路遇老渔翁、浣纱女,吹箫吴市,乞食长街,得遇阖闾,而后鱼肠剑刺王僚,终于掘平王墓,鞭尸三百。ok,这些曲折的剧情都是戏曲演义。

但父兄受戮,投奔吴国,率吴攻楚,直破郢都,这些事情都于传有之。

在历史里,伍子胥的出现,抹上了与后世的愚忠完全不同的色彩。不品评人物,但至少这件事情向各个君王提了个醒:对臣子好点儿,不然是要付出代价的。

我一直以为,春秋战国时代,言论相对自由、君臣相等和气,是”弑君三十六 ,亡国五十二“这样辛勤劳作的结果。

看看,即便是爱国主义这种价值观,没有了制衡都是可怕的。╮(╯_╰)╭


伍子胥还是民族内部矛盾,到汉朝大一统,忠这个词,就更不讲理了。

于是我们看到了李陵。

我还是很喜欢这个人的,因为那篇《答苏武书》。

(我知道这篇很可能是伪作,伍子胥的故事用戏曲演义,李陵的故事用托名之笔,可见这文章很不严肃,借他人杯酒,浇胸中块垒罢了。)

一般的降军之将,台词就两句,”队长,别开枪,是我“,”我当年是立过功的,我现在要戴罪立功“。

《答苏武书》前半段也是这剧情,怀旧加表功。

但后半段,这文章给了自己一个成为千古名文的理由。


因为它给出了第三句台词,“陵虽孤恩,汉亦负德”。文风凌厉,千年之下,犹令凛然。

对啊,自汉立国以来,”萧、樊囚絷,韩、彭菹醢,晁错受戮,周魏见辜“,谈什么,“汉与忠臣不薄”呢?

即便不忠当死,汉以何杀我?


男儿生以不成名,死则葬蛮夷中,谁复能屈身稽颡,还向北阙,使刀笔之吏弄其文墨邪?愿足下勿复望陵。

很容易就想到,飞将军的决命之语 ”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结局已经决定,对于那群在高高庙堂上的人,没谁想知道大漠狂沙中什么是事实。

对于败军之将,事实不重要,冤屈不重要。

所以,为了尊严,我拒绝接受审判。我可以自杀,我可以投降,魂归绝域也好,孤独凄惨也罢,我不会给你以审判我的快感。


这篇吐槽文章,更得不出什么正能量的结论,顶多:万一凡人有幸经历了题记那样的高大上待遇,就面带微笑静静听完这个部分熟悉却全然陌生的故事。既然剧本不在你手里,你总可以通过罢演,表达你的轻蔑。


后记:

“远托异国,昔人所悲,望风怀想,能不依依!” 我想决绝如李陵,也还是会想找两个人一吐胸中苦闷,不然又哪会有这篇《答苏武书》呢。

嗟乎,子卿!夫复何言?相去万里,人绝路殊,生为别世之人,死为异域之鬼,长与足下,生死辞矣。幸谢故人,勉事圣君。足下胤子无恙,勿以为念。努力自爱。时因北风,复惠德音。李陵顿首。

郁结满胸,勤道珍重,大见伤感。决绝之情,不舍之谊,反复萦绕。

文章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