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所欠止一死,尘世无由识九还

#+LAYOUT : post

这是两天前的旧文小修改重发,出于好玩儿的心态想看看,如果一篇文章的核心意象被删掉的话,文意会有怎样的变化

老规矩,文章题目是用来限定读者数量的。

先讲三个故事:

鲁迅说“我先前以为人在地上虽没有任意生存的权利,却总有任意死掉的权利的。”我深为然。

不过我错了。因为我忘了,死的位置不合适,会挡别人的路的。你都死了,还不让其他人好好活着,这很不厚道。


我们没有选择是否出生的权利,我们也没恣意死去的权利。

人生常常的遭际,或因天则,或以人伦,自由不曾降临。从生到死,人人如此。

世界就是如此的恶意。

意识到这一点,我今天把之前因为意气之争删了的好友,全加了回来。相比之下,她们可爱多了。


几个月来偏激态度的消除,靠得不是爱,而是更大的恶意。

挺有意思哈?

第二个故事是前两天写了篇日志,第一篇五毛软文。(除了在开篇和结尾藏了些私货,哈哈)

我自己分享的时候就说,这种名字俗还把软文两个字贴在脸上的日志…我自己看见这类日志都不会点进去的。


没想到,居然火了。虽然,很多反对的评论,证明他们果然没有点进去。

我还饶有兴致地看着自己又一次上了树洞。


执不同意见的人中很有些×队友,强调自由意志与自主选择,却要扑灭一切异样的声音。

有点好玩啊?

第三个故事是再前两天,跟校队的同学告了个别。

过程呢,大概可以简化为,此二人对输北大后校队一片升平,颇不认可,一言不合,转身就走。这个说法很无趣,我们换个表述。

郑翔宇和赵骥两名同志,在不了解任何作战细节的情况下,因为负于北大而迁怒于校队队员,这意味着他们已经走上了wbf一样自绝于人民的道路。这就叫老而不死是为贼。


嗯,用毛主席的话说,郑翔宇走了,赵骥走了,这两件事情都是值得高兴的。

居然没有人高兴。这什么场景?老妈说随意去玩吧,儿子不愿意,怎么看也觉得真扭曲…

看不太懂喂?

为什么这三个故事要放在一篇日志里?

(真:因为单独放三篇日志都太短。)

误:丢了的东西才会被重视,强调的东西也许已失去。嗯,所有的故事都想讲一个缺少与重要的一体两面关系。


想要的东西特别多,荣誉信念存在感,可在更大的悲剧面前,你发现这一切都不重要,你真的是在乎这些吗?抑或是,你看,他有。

自由的重要性不曾动摇,如果会在看到一篇软文,会选择用树洞攻击来捍卫立场,是否是对信念本身不够自信的表现呢?


所以应该想一想:

当你想要一件东西,是因为好,还是因为穷;

当你高喊一句口号,是说给别人听,还是说给自己听。

这样,才不会被匮乏绑架自由意志,不会被口号遮蔽自省审视。


当然,正如上一篇文章的“道统”不是写给所有人看的,这篇的“自由”和“自省”都不是给所有人看的,“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不过,按我一般日志的浏览量,那些喷子们是不会看的到这篇日志啦。

最后,你看我把第三部分一直留着,如有校队同学读到这里,不妨想想:

郑翔宇和赵骥的退群,意味着他们重视什么?是说给别人听还是说给自己听呢?

有些人希望他们回来,意味着这些人想要什么?是因为好,还是因为穷呢?

文章目录
  1. 1.
  2. 2.
  3. 3.
  4. 4.
  5.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