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个儒家的故事之二

#+LAYOUT : post

我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

——海涅

这种没人看的日志,吐槽就可以更恶毒一点。

上一篇讲被世俗化的宗教,这一篇用儒家的“忠”做例子,讲讲被大一统政治阉割过的学术。

小时候看《宰相刘罗锅》,印象极深刻的一句话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据说这就是儒家的忠孝二字。

大一点儿了,就读到“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等等理学名言。


等到读书的时候发现,嗯…为啥孔孟的书里找不到这些东西

先说”贰臣“这件事情。

孟子游说魏、齐、滕、宋诸国,(孔子周游列国其实也差不多)见了君主都是极力宣传尊礼行仁,一扫天下的主张。特别是孟子,全然一幅”只要你恢复礼乐,力行仁政,我就帮你扫平天下“,这里面被扫平的呢,包括他的旧日老板,也包括孟子的”祖国“╮(╯_╰)╭(真排起来,邹国和鲁国才是他的父母之邦)

举个直接点儿的文本,《孟子·梁惠王下》:

齐宣王问曰:"人皆谓我毁明堂。毁诸?已乎?"

孟子对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

齐宣王说,周天子东巡接见诸侯时留下的明堂,在我这儿占地方,别人都劝我拆了,孟先生你怎么看?

孟子说,明堂是天下王者之堂,如果王能行王政,那就别拆了。

换言之,你就留下自己用呗。搁在大一统时代,这就是公然鼓吹谋朝篡位。

孟子的逻辑比后世那些专心搞权谋的伪儒实在太多了:推仁心,行王政,不管你什么血统什么政权,你当天子我都支持。

很可爱的逻辑,但在后世,这话就没听起来这么顺畅了。

假设宋金交战,现在金主真心行仁政,宋朝儒生去给金主出谋划策,宋朝子民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这事儿,总有点儿无法想象。


再谈谈”君叫臣死“。

举个很多人知道的例子,安史之乱,张巡和许远守睢阳,孤城粮绝,食人三万。

大文豪韩愈,文起八代之衰的韩子韩圣人,写《张中丞传后序》,说当时内无粮草、外无救兵,"所欲忠者,国与主耳",吃人也是应该的。

我不知道孟子对此事会怎么看,但我知道孟子讲”率兽食人“,愤恨之色,英气逼人

庖有肥肉,廄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孟子·梁惠王上》

那么,直接吃人的,是些什么玩意儿?


说了忠,不妨说说孝,《二十四孝》还是很有名的吧,郭巨埋儿也应该有很多人听说过:

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妻不敢违。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见黄金一釜,上云:“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这应该是个喜剧结尾吧?但大概所有人都会想到一个问题,如果没有那釜金子,剧情的走向会是?


在这两个故事里,忠要吃人,孝要杀人,这里没什么使用任何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

(一个有”意思“的事情是,在忠孝这些道德标准如此拔高的同时,中国的汉奸数量也是出人意料的多。

《明朝那些事儿》讲过明代的倭寇之患,在“倭寇”人员的构成上,倒是汉人占到了相当大的比例。

再比如清军屠杀的“扬州十日”,

在通常概而述之的历史记载里,攻打扬州的是豫王多铎所统率的清军,而事实上,仅仅在多铎向扬州进军的路上,就有大批的汉人军队前来投靠,降军总兵力接近十四万,若加上之前投靠多铎的汉人军队,这个数字则更惊人地接近了二十四万,远远超过了满人军队的数量总和。这其中,有些军队本应是响应史可法的招募而驻守在扬州前线的。

……(《扬州十日记》的作者)杨秀楚一行人被押解到一处大宅的时候,他看到一名扬州女人衣着光鲜地在清军面前挑选被掳掠来的衣物,一副欣然自得的样子。每看到值钱的物品,她就向清军曲意逢迎,媚态乞取,毫无羞耻之色。杨秀楚听满州士兵后来曾对人说:“我们当年征服高丽的时候,曾掳掠高丽妇女数万人回满洲,其受尽屈辱而无一人投敌变节,何以堂堂中国,竟然无耻至此?”

——《扬州:选择与遗忘》

投靠异族,屠杀同胞。那些在庙堂之上被激烈争吵的内容,比如”国家“、”民族“对于他们是否有真正的意义?

标准与现实的反差,让人想到了类似的场景:

一群想当和珅的儒生,却在言谈中把海瑞作为清官的标准。 )


而这些变态的要求,我没有在孟子的文章里见过,孔子的也没有。

但有句话,我是见过的:

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离娄篇下》

韩圣人似乎没见过,哈哈。


知道这些,也不能如何。充其量,看到孟老夫子尚且如此,当我们种下龙种,却收获跳蚤之时,不必太过愤恨罢了。(这里可以有双关)


(上一篇儒家的故事是组建读书会的倡议日志第二部分,这一篇是儒家故事之二,全系列之四)

评论



崔迅铭2013-08-16 13:10
我觉得文章里所讲的问题不是由于后世儒家堕落才导致的,而是一开始就困扰着儒家道德体系的,忠是好的,可是不是应该为了忠而吃人,孝是好的,可是应不应该为了孝而埋儿,这些问题,本质上与饿死事小失节事大都是同构的。说白了,这些其实都是基于儒家伦理的基本原则(忠孝守节),对某一规范做出的强势肯定,跟孔子讲的杀身成仁,孟子讲的以身殉道,没有本质区别。我们现在觉得难以接受,更多的是因为现代人身处不同道德体系内部,处于统摄地位的伦理原则发生改变的缘故。

崔迅铭2013-08-16 13:13
其实孟子自己也面临过类似的问题,任人有问屋卢子的礼与食孰重,就具有类似的性质。

崔迅铭2013-08-16 13:24
我觉得文章里所讲的"为忠吃人,为孝杀人"的问题不是由于后世儒家堕落才导致的,而是一开始就存在于儒家道德体系中的,忠是好的,可是不是应该为了忠而吃人,孝是好的,可是应不应该为了孝而埋儿,这些问题,本质上与饿死事小失节事大都是同构的。说白了,这些其实都是基于儒家伦理的基本原则(忠孝守节),对某一规范做出的强势肯定,跟孔子讲的杀身成仁,孟子讲的以身殉道,没有本质区别。我们现在觉得难以接受,更多的是因为现代人身处不同道德体系内部,处于统摄地位的伦理原则发生改变的缘故。其实孟子自己也面临过类似的问题,任人有问屋卢子的礼与食孰重,就具有类似的性质。

赵骥2013-08-16 14:00
回复崔迅铭:先感谢崔会长这么认真的回复谄笑。首先我很同意"为忠吃人,为孝杀人"出现的可能性是一开始就存在于儒家道德体系中的。既然孔子讲杀身成仁,孟子讲以身殉道,他们应该也会说”为忠可不可以杀人,为孝可不可以杀人?“的问题时候,说”可以“。这个问题的理解,有些像劝齐伐燕一节,“沈同问‘燕可伐与’,吾应之曰:‘可’。彼然而伐之也。彼如曰:‘孰可以伐之?’则将应之曰:‘为天吏,则可以伐之。’”,为忠孝可以不可以死节,可以,但要问是什么样的忠和孝。对不爱臣民的天子的忠,值不值得这种代价。其实正如屋卢子一段中“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的比喻,我不是说为忠绝对不可以死,为孝绝对不可以死,这个问题的本质,是后世对于忠与孝的权重太高了,而这种过度拔高,在“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君子不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的孟子那里,还不存在。 

崔迅铭2013-08-16 15:07
回复赵骥: 这好不太一样,伐燕是一种行为,当这种行为符合道德原则时可取,违背道德原则时不可取。但忠孝节是伦理原则,很难做出像你所说的那种权衡和让步。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应该忠,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不忠,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应该守节,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不受节,这样的权衡与让步,会为不忠不孝不守节提供太多的借口,除非有明确的上位道德原则统摄,否则在一个道德体系内部容纳这样的权衡与让步是很难想像的。在儒家体系内问什么情况下可以不忠不孝,大概就相当于问一个现代人什么情况下可以罔顾人权,什么情况下可以侵害无辜者的生命,是很难获得在道德上没有争议的答案的。

赵骥2013-08-16 15:52
回复崔迅铭:其实孟子本人在道德体系里很是允许权衡变通的,同样有例子,比如“嫂溺援之以手”一节: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
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 之以手者,权也。”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 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男女授受不亲同样是礼法要求,是儒家重要原则,原则之间矛盾,必然有权衡有例外。
诚如你所说,这样的道德体系会造成太大的自由度,但对“爱民”与“忠君”的矛盾,孟子已经用“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给出了上位道德原则。所以,后世的行为,不是亚圣本意。
另外,孟子对于什么情况下不忠,还是说的了几个很清楚的情况的,君主不仁可以不忠“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不食君之禄可以不忠”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这个话题,倒也不是全然的禁区。

牛学森Andrew2014-01-10 09:43
回复赵骥:就因为这些言论,孟子各种被阉割

赵骥2014-01-10 09:44
回复牛学森Andrew:比如说朱重八就看着这些巨不爽~那感觉应该就像老毛看鲁迅的文章一样~

牛学森Andrew2014-01-10 09:46
回复赵骥:应该是,孟子的言论算是比较激进了,其实我觉得孔子是恢复周礼,整个的世界观是向后的。孟子在这一点上恐怕有本质不同

赵骥2014-01-10 09:49
回复牛学森Andrew:可能是战国的氛围导致的吧,各家的演变都是走向偏激,你看庄子相对于老子也偏激尖刻得多~老子讲小国寡民,也是复古,庄子的目标就是打破某些东西了

牛学森Andrew2014-01-10 09:51
回复赵骥:有可能,战国后期太不和谐了,动不动就死个上万人。处在这个环境,改变世界的愿望是很强烈的。法家脱胎于道家,这本身就很奇葩啊

赵骥2014-01-10 13:02
回复牛学森Andrew:所以我觉得战国的书比春秋时写的书好看,情感充沛~法家这事儿吧,代表人物是荀子的弟子本身也很奇葩。道家留下可阐释的空间太大了,比如说把《老子》解释称大人之学,治国之术什么的,最奇葩的我记得有人说老子是兵书╮(╯_╰)╭。

牛学森Andrew2014-01-10 13:08
回复赵骥:比起说老子的阴阳是零和一,然后认为他开辟了现代计算机理论的人来说,已经是正常的了……

赵骥2014-01-10 19:32
回复牛学森Andrew:╮(╯_╰)╭,还有人说二进制创始人是伏羲,这话跟,宇宙创始人是思密达,听起来差不多… 

牛学森Andrew2014-01-10 19:37
回复赵骥:哈哈,是有一拼!
文章目录
  1. 1. 评论
|